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腾讯论坛上,腾讯发布了混元3D世界模型、具身智能平台Tairos(钛螺丝)等AI最新成果,并全新升级智能体开发平...
2025-07-27 0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以 “智能时代,同球共济” 为主题,在上海隆重登场。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协同与产业落地,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会重点关注 学术突破、软硬结合、全球治理 三大核心方向,并通过展览、论坛、赛事等板块展现AI技术的前沿趋势与实际应用。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优势
技术突破:
大模型研发:DeepSeek、通义千问、盘古大模型等跻身全球领先梯队,开源模式推动技术普惠。
算力基建:华为昇腾、上海算丰 ShanghaiCube高密度算力机柜(国产全链路自主可控)、算能 SG2044 RISC-V处理器 等打破国外垄断。
应用场景:
医疗:AI辅助诊断、电子病历系统、健康监测(如蚂蚁AQ健康管家)。
工业: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如特斯拉工厂中的TeslaBot)、工业AI助手(如西门子IndustrialCopilot)。
城市治理:气象预警系统“妈祖”、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自动驾驶(L4级Robotaxi)。
产业生态:
企业矩阵:超1万家AI企业(占全国1/3),形成从芯片(寒武纪、地平线)到终端(大疆、科大讯飞)的完整产业链。
政策支持:国家级AI产业园、算力网络建设(如“东数西算”工程)、数据开放平台(如上海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
人工智能对制造业立国的中国意义
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效率提升:AI优化生产流程(如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降低能耗(如智能排产系统)。
质量控制:AI视觉检测系统实现缺陷率降低至0.1%以下(如富士康AI质检)。
柔性制造:AI+物联网(AIoT)支持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如海尔COSMOPlat平台)。
抢占全球产业链高端:
技术壁垒突破:中国AI芯片(如寒武纪思元系列)打破国外垄断,助力高端制造。
品牌溢价:AI赋能的“中国智造”(如大疆无人机、比亚迪智能工厂)提升国际竞争力。
解决劳动力短缺与成本问题:
人口红利转向AI红利:老龄化加剧背景下,工业机器人需求年增20%(如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超100万台)。
低成本替代方案:AI算法优化供应链管理(如京东物流的无人仓),降低运营成本。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AI优化能源使用(如国家电网AI调度系统减少10%能耗)。
循环经济:AI助力废弃物回收(如阿里云城市垃圾分类系统)。
那么问题来了
AI可解决中国产业工人年轻人招工不足的问题,能替代手工执行操作的一些工作角色,招人招不到从2013年左右在广东就已经展现了。但是如何解决每年千万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国家有没有相关政策对应?
以下是国家层面的核心政策及实施路径,并结合AI技术对就业市场的深远影响进行分析:
一、国家政策体系:从“扩岗位”到“提能力”的全方位支持
1. 岗位拓展与产业升级
战略性新兴领域岗位开发:
国家通过“双千计划”(1000个微专业+1000门职业培训课程)聚焦人工智能、绿色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新增岗位需求。例如,2025年阿里巴巴开放3000余个AI相关岗位,占招聘总量近50%。
政策落地:教育部推动高校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如增设机器人工程、生物育种等),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如浙江大学与海康威视的合作模式)。
基层与公共部门岗位供给:
“三支一扶”计划:2025年扩大招募规模,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服务。
国企增人增资政策:延续国有企业招聘优先,8月底前完成岗位招录,确保吸纳率。
2. 就业服务创新:AI驱动精准匹配
数智化就业平台建设:
AI生涯导师系统(如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案例):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能力画像与岗位需求数据库,实现“人才图谱”与“企业画像”双向匹配。
校招AI系统(如知行公社):动态链接70%央国企岗位,缩短求职周期40%,央企录用率提升28%。
全流程服务保障:
“1131”服务标准: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见习机会。
就业驿站与区块链技术:17省试点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深圳等地设立社区就业驿站,提供“直播带岗+创业指导”一站式服务。
3. 技能提升与职业转型
百万青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围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设计培训项目(如AI算法工程师、ESG咨询师),结合“揭榜挂帅”机制择优确定培训机构。
“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为脱贫家庭毕业生提供政企协同岗位对接,2025年覆盖超500万脱贫家庭。
“新八级工”制度:
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评价,推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向生产一线倾斜,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414个公共实训基地。
二、AI技术的双重作用: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 替代与创造并存的就业格局
被替代岗位:行政、数据录入等重复性岗位加速自动化(全球23.8%劳动者受影响),但制造业流水线工人转型无门成为痛点。
新岗位涌现:
AI+制造业:机器人维护、智能调度等岗位需求激增(如特斯拉工厂TeslaBot操作员)。
AI+服务业:AI健康管家、智能客服、虚拟主播等新兴职业崛起(如蚂蚁AQ健康管家覆盖5000家医院)。
2. 国家如何利用AI化解结构性矛盾
精准就业匹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案例:AI系统通过分析学生成长档案(课程成绩、实践经历)与企业需求数据库,将简历评估分数提高30%,匹配效率提升3倍。
技能断层弥合:
AI模拟面试与简历优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开发的AI教具,帮助学生优化表达、识别简历问题,提升求职竞争力。
区域均衡发展:
中西部差异化扶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建设AI基础设施(如上海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缩小数字鸿沟。
三、政策效果与未来挑战
1. 已取得的成效
2025年7月数据显示:
百日千万招聘活动提供岗位信息458.4万个,事业单位招聘加速落地。
人社部“五个集中”策略覆盖全国,未就业毕业生帮扶率达90%以上。
AI赋能典型案例:
阿里巴巴提前一年招募AI实习生,通过项目研发培养适配人才,2025年录用率同比提升28%。
2. 持续面临的挑战
结构性矛盾:
高薪岗位(如养老护理员月薪8000-12000元)与低技能岗位(制造业流水线月薪5500-7500元)供需错配。
45岁以上工人转型困难,年轻从业者占比不足10%。
AI伦理与监管:
算法歧视风险(如招聘中的数据偏见)、劳动者权益保障需进一步完善(如《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推动全球治理)。
四、未来政策方向建议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订单式培养”(如沈阳工学院与宝钢合作),缩短技能转化周期。
强化AI监管与透明度:
建立独立算法检测机构,确保招聘、绩效管理中的公平性(参考《规范算法在招聘中的使用》政策)。
扩大灵活就业支持:
推广“妈妈岗”弹性岗位(广州案例)、零工经济职业伤害保障,覆盖更多非传统就业形态。
总结
中国通过政策创新(如“双千计划”“1131”服务)、技术赋能(AI就业平台)和结构性改革(产业升级+技能提升),构建了应对千万级毕业生就业的系统性方案。尽管AI带来替代压力,但通过精准匹配、技能转型和区域均衡发展,国家正将挑战转化为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监管与产教协同,确保就业市场的可持续活力。
相关文章
7月27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腾讯论坛上,腾讯发布了混元3D世界模型、具身智能平台Tairos(钛螺丝)等AI最新成果,并全新升级智能体开发平...
2025-07-27 0
金融界2025年7月2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长春精仪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长焦光学被动消热差非制冷长波红外光学系统”的专利,授...
2025-07-27 0
谁能想到,AI竟然成为了蓝牙耳机的“销量密码”。看着普普通通的蓝牙耳机,接入AI功能后,在海外市场瞬间成为“爆款”,销量大增,跟开了挂似的。AI耳机不...
2025-07-27 0
当AI绘画遇上鸣沙山月牙泉美景会创造怎样的绚丽天地呢别错过精彩一同来品味AI勾勒下的另一个次元之美点击图片进入AI世界▼点击图片进入AI世界▼点击图片...
2025-07-27 0
金融界2025年7月25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安全状态触发器”的专利,公开号CN120370659A,申...
2025-07-27 0
当宋元遗韵的古船帆影与现代文明的数字光束在刺桐港交相辉映,盛夏的泉州高朋满座。60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互联网宾朋欢聚在海丝起点,用一场精彩的数字丝路发...
2025-07-27 0
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孙华秋来源丨时代商业研究院作者丨孙华秋编辑丨韩迅AIoT市场有多火热?看看上游芯片厂商的业绩曲线便一目了然——当订单排...
2025-07-2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