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于柯平:建设一流学会必须要有一流科普

百科大全 2025年07月25日 22:40 1 admin

科普研学、科普进社区进乡村……暑假来临,全省学会组织也开启了各类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明确,“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也是学会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中国科协关于新时代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一流学会必须要有一流科普”,这不仅关乎学会自身的影响力,也是服务国家战略、滋养社会文明的必然要求。

于柯平:建设一流学会必须要有一流科普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省人工智能学会等单位联合承办的“河南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专项行动”吸引621家单位积极参与其中。

开展科普工作,是学会不断提升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学会汇聚本领域顶尖智力资源,在解读科技前沿、澄清科学谬误、营造崇尚理性社会氛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与责任感。《科普法》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社会团体等应当组织开展专业领域科普活动,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这就要求学会必须打破“闭门做研究”的传统模式,主动承担起科普使命。近年来,河南省核学会推动科普进社区、进学校,“强国有我,核你有约”等系列科普活动深入人心;省消化医学学会联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单位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科普义诊活动,社会反响强烈……这些实践告诉我们,学会开展科普工作才能让“朋友圈”越扩越大,才能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入,才能汇聚更多社会资源支持,不仅让学会显著提升行业影响力,也成为公众心目中的科学权威符号。

开展科普工作,是学会促进人才创新发展,锻炼科研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才是学会的核心竞争力,而科普工作恰恰是锤炼人才的“熔炉”。今天的科普,早已不是照本宣科。它要求科研人员把深奥的专业知识,用大众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讲出来。这迫使大家跳出专业的“深井”,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去表达、去创新。在过往的实践中,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普舞台上崭露头角,到资深专家在知识传播中焕发新光彩,科普实践为不同梯次人才提供了价值实现的多元通道。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纷纷坦言:参与科普项目,已成为学术生涯中锻炼综合能力的关键一课。

提升科普能力,是学会履行社会职责,助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的重要使命。学会之“学”,承载着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厚重责任。《科普法》开宗明义,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定位为“国家长期任务”和“社会共同责任”。近年来,河南省科协通过打造“科普中原·前沿科技讲堂”“科技瞭望塔”“科普中原说”等品牌活动,积极推进“科普中原”行动、科普筑基惠民工程,构建了集品牌、平台、人才、专项、奖励、阵地于一体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为全省学会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提供了广阔舞台。省电工技术学会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普大讲堂等系列科普活动;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依托“i科普”科技志愿服务,开展“合理膳食营养配餐”科普培训活动……这些实践表明,让科普工作既有“高度”又有“温度”,学会才能真正成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助推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科普工作已从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建设一流学会,必须将科普理念根植学术血脉,用科普实践诠释责任担当,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两高四着力”,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来源:省科协调研宣传部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