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为什么我说外卖大战是三输局?

游戏天地 2025年07月25日 21:16 1 admin

即时零售,本应该是当下消费的新趋势,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给商家带来红利,现在却被卷成了暴力。各个平台都在盯着局部最优解,结果反倒让全局更差了。


任何事要是急功近利,总想靠资本推着超它本来的速度走,最终只会变形扭曲。就像现在的外卖大战,平台们为了抢市场疯狂补贴,逼着商家破价、让实体承压,结果只会是消费者用的吃的质量越来越差。


我们应该让消费回归它原有的本质和速度!


外卖大战这几周,我的心情从一开始的兴奋,到现在陷入了极度的焦虑和担心。


杀红了眼的平台们,今天你给五百亿,明天我给 0 元购,仿佛把我带回到了十五年前的电商、十年前的 O2O、共享经济。靠疯狂烧钱补贴拉用户,经历短暂的集体狂欢后,大批项目消失,幸存者寥寥。


历史无数次证明,只靠烧钱加速市场膨胀,会把本来健康的生态妖魔化。果不其然,上周三家平台就被约去喝茶了。


其实外卖本身不是一个赚钱的生意,刘强东说自己做外卖利润率不能超过 5%,王莆中都“笑”了,美团自己常年运营利润率也只有三点几。既然难赚钱,为什么还要补贴,大家都在争什么呢?


争的是即时零售这个万亿市场,大家打这么厉害,是因为在传统电商增长率只有 6-8 个点的现在,即时零售能保持 20% 以上的增长。


这是我上次发的视频,当时我就说过,即时零售是必然的趋势,是对零售旧有版图的松动。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危,但更多的应该是机。只是低价大战完全让它变了味,把本来应该可以共赢的事情,变成了多方俱损。


我也不怕是不是会冒犯到一群人,我想直说,行业不可能一直处于极端低价的状态,总会均值回归,这样打下去打不出万亿市场,还会开倒车,醒一醒!



01

低价内卷,只能是多败俱伤



很多人可能觉得,外卖大战明明是平台出钱,让商家有更多订单,让老百姓用更低的价格买到好东西。怎么会是坏事情?


这里面有两个逻辑,一是外卖大战本质是用促销裹挟商家定价权,商家实际赚不到钱;二是商家赚不到钱就产不出好产品,消费者就用不上好东西。这是一个负循环。


我一个个来讲。


首先,外卖大战里,商家看似订单量增加,实际却很难赚到钱,因为平台会通过各种规则逼迫商家降价,把利润空间压死。


我来给你算笔账:


假设一份外卖原价 30 元,成本 15 元(食材 10 元 + 人工 3 元 + 其他 2 元),原本利润是 15 元。


现在平台要求商家参加满 30 减 20 的活动(商家和平台各出 10 元),那商家就被迫把卖价降到了 20 元。接着平台抽取 6%-8% 的技术服务费(约 1.2-2.4 元),再加上配送服务费(假设 5 公里内 5 元),商家实际到手只有 20-2.4-5=12.6 元。


这时候利润只剩 12.6-15=-2.4 元,直接亏了。


那商家不参加平台活动行不行呢?


可以,但是不降价,商家排名就靠后,平台就不给流量,订单量就暴跌。所以,商家在平台大战里看起来是销量猛增,其实是“有订单无利润” 的死循环。


那在这种死循环里,商家想活下去,它只能选择降本:降低人员配置、降低原料标准、减小产品分量。


这里面不管哪一个,最后受伤的都是消费者。


我们在消费保平台上看到,这几个月里,外卖行业的投诉增长明显,“食品安全”、“恶意取消订单”、“退款纠纷”、“骑手服务态度”各种投诉类型都有。小红书上也能刷到很多网友吐槽,咖啡奶茶的味道变淡了,包装变小了,食材变差了。


为什么我说外卖大战是三输局?

图源:小红书用户 @早上七点抬头一片蓝、@小红薯679BDAE4


没有人会做亏本的生意,利润是企业能够长久经营的基础,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品牌建设,利润都是保障,是底线。


餐馆如果没有合理利润,既雇不起好厨师,也买不到新鲜食材,最终只能用预制菜应付顾客;企业失去利润空间,同样无法维持品质,更谈不上创新。


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民族企业华为,每年会把营收的 15% 以上砸在研发上,这才诞生了世界领先的 5G 技术和麒麟芯片。2020 年被美国制裁后,华为手机业务因先进制程芯片供应受到打击,但制裁前积累的丰厚利润为它提供了缓冲,持续研发带来的专利授权收入给它提供了保障。


大疆无人机也是典型。它能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全球市占率常年稳定在 70%-80%,核心竞争力就源于高毛利支撑的研发投入。大疆整体毛利率约 30%-40%,行业级高端机型毛利率甚至突破 50%;研发团队上千人,占员工总数 1/3。正是这数千名尖端研发人才的持续攻坚,以及每年数十亿真金白银的投入,才让它以绝对的技术领先走到了世界前列。


好产品对应的是高成本。只有品牌能拿到合理利润,保持良性发展,消费者才能持续拿到好产品。外卖商家同样如此,没有利润支撑,所谓的 “低价便利” 终究是无源之水。



02

即时零售不该是零和博弈



我一直强调的人群战略,背后是多元价值观,但是外卖大战让大家都卷到了“价格”这个单一维度上。这让我很愤怒。


除了愤怒,我也觉得很可惜,对即时零售这个刚刚步入高速发展轨道的新渠道感到可惜。本来即时零售应该是创造增量的,但现在却让线上和线下的生意都更难做了。


其实,你想想即时零售的出现,它是一个必然。记得 03 年的 SARS 助力了淘宝的快速崛起,而这一次的口罩事件,则让 O2O、社区团购、近场电商,直接变成了一种新的消费习惯。


视频里,我就说过即时零售的核心是一种“想要就马上得到”的生活方式,是让人更快用上好东西。它本该给消费市场贡献下面两个增量:


  1. 转化掉原本因为履约慢流失的需求 —— 想买一些饮料或者吃喝的,本来懒得动就放弃了,现在直接点外卖,把原本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转化成了消费;
  2. 新一代 00 后的原生外卖用户 —— 00 后是从小就吃外卖长大的,他们现在甚至连手机都可以通过外卖来买。


但是,平台们用钱去砸,就让即时零售偏离了本质,变成了一种单纯“价格更低”的渠道,去和传统电商、线下实体抢量。这种 “抢量” 并非找到新需求,而是把原本属于传统渠道的用户和订单抢过来,本质是零和博弈,没把市场总盘子变大,只是在不同渠道间挪腾。


线上,即时零售通过低价补贴,直接切入了 3C、家电、个护美妆等等传统电商高毛利品类,抢走了一波用户。


线下实体生意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难,现在雪上加霜。


餐饮尤其是重灾区。价格战下,大型连锁餐饮虽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有总部可以做统一应对,但仍旧要面临利润压缩、运营压力激增的问题。而且,外卖单量暴增导致门店交付效率降低、交付体验下滑,也都会影响到品牌形象。


同时,补贴带来的订单爆发让不少一线门店工作人员苦不堪言,半夜十一点还有几百单要做。等太久用户不要了,大批大批的奶茶、食物就被浪费掉。


为什么我说外卖大战是三输局?


更让人心疼的是中小商家,不少个体户、夫妻店,他们没有规模优势,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来应对这波价格战,很可能就被挤出了平台。


所以,现在看到即时零售的价值被“扭曲”,我感到很惋惜。



03

拼的是供应链革新,不是低价



不管是平台,还是品牌,都应该让消费回归商业本质才能带来良性增长。即时零售的本质不应该是低价,供应链效率提升和场景化满足才是关键。


这两年,我也看到了很多品牌真的是在用很健康的心态去拥抱即时零售,通过供应链革新和场景洞察来满足用户的即时性需求,从而创造出增量市场。


比如,名创优品不仅针对即时零售的应急性需求开发了大量旅行装产品,还单独开了前置仓模式的 24 小时超级店来填补标准店没有覆盖到的点位和时段,用 “小规格产品 + 高密度仓网” 激活了原本“想买但嫌麻烦”、“需要但买不到”的潜在需求。


再比如,无印良品、迪卡侬都通过即时零售强化了场景化速达的能力。无印良品以小容量日用品组合匹配家庭应急补货,迪卡侬聚焦运动场景调整高频刚需品库存,依托门店与前置仓的联动,实现核心区域内小时达,让用户更快拿到符合需求的优质产品。


除了成熟品牌之外,垂直赛道里也出现了不少新品牌去做即时场景里尚待满足的需求,比如,存在高频、应急需求的宠物、美妆赛道,就出现了宠本本、Joyeux 己悦这类前置仓品牌。


去年,“仅退款” 带来的全行业低价内卷刚刚平息,今年却在即时零售再度上演。这种反复出现的单一维度厮杀,对行业长久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低价从来不该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市场的健康生态,应该是 “美美与共” 的多元共生。平台不必扎堆用补贴抢流量,而是找到各自的优势领域去深耕;品牌也不应该困在低价泥潭,而是为用户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


只有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长板,尽其所能去满足用户各种不同的需求,才能把零和博弈,变成各美其美的多方共赢。


这难道不才应该是商业本该有的模样吗?


作者 | 栗子

编辑 | 刀姐doris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