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固态鄙视链的传承 PLC要接替QLC了吗?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24日 06:06 1 admin

固态硬盘的特点就是用电信号擦写来存储数据,再具体点,就是闪存芯片的存储单元通过电信号的充放电来写入和擦除数据。而闪存片由大量的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bit的信息。也正是因此,如何能在存储单元内存储更多的数据,就成为“扩容”的根本所在。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代技术革新后都需要更精细的电压控制来区分更多状态,从而导致更容易磨损和更低的擦写寿命。SLC之后MLC被批寿命短,TLC出现后顶替了MLC的位置,乃至当下QLC被批判的体无完肤——如今PLC在即,你嫌弃的QLC未来也会变成“香饽饽”。

固态鄙视链的传承 PLC要接替QLC了吗?

从SLC到QLC 这都是啥意思?

固态存储颗粒技术历经了SLC→MLC→TLC→QLC的转变,每一次都是几何式倍增容量空间。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又是怎样影响擦写寿命的呢?固态硬盘靠闪存芯片来存储数据,数据的最小存储单位称为“cell”,每个cell内存储多少数据就代表着它属于哪一种技术类型的颗粒。

固态鄙视链的传承 PLC要接替QLC了吗?

SLC(Single-Level Cell):每个cell存储1bit数据;

MLC(Multi-Level Cell):每个cell存储2bit数据;

TLC(Trinary-Level Cell):每个cell存储3bit数据;

QLC(Quad-Level Cell):每个cell存储4bit数据;

PLC(Penta-level cell):每个cell存储5bit数据。

这些NAND颗粒在物理结构上是由一个个的“块”来组成的,每个“块”都有一定的擦除寿命(P/E)。理论上,颗粒擦写寿命的排名是SLC>MLC>TLC>QLC>PLC。以TLC 1TB固态为例,假设它的擦写次数3000次,那么它的全写入寿命应该是1024GB×3000P/E=3072000GB,假设每天都要写满1024GB的数据,那么它的理论全寿命是8.2年——问题是,你会每天写入1TB的数据吗?实际上,固态硬盘的杀手根本就不是颗粒寿命。

固态鄙视链的传承 PLC要接替QLC了吗?

鄙视链的形成 源于固执和盲从

其实每一代新的存储技术更迭,就会有人带着风向对新技术口诛笔伐。例如MLC刚刚出现的时候,不管容量提升多少,大家一致的认知就是,“你看,它的擦写寿命比SLC低多了”——这一传承时至今日依旧存在,QLC目前承担了一切的“骂名”。除了理论寿命,还涉及到存储技术改进带来的影响,比如3D NAND技术带来的存储单元立体化、QLC带来的超大容量以及写冗余、甚至是固件算法优化写入(绝大多数人都忽略的事情),都实实在在提升了存储颗粒的写寿命以及性能。你不知道的是,QLC最初仅有100P/E~150P/E,但是经过技术发展,当前QLC已经超过了1000P/E(长江存储推出的X2-6070第三代QLC 3D NAND拥有4000P/E)。

固态鄙视链的传承 PLC要接替QLC了吗?

QLC技术特性:每个存储单元可存储4比特数据,带来超高容量,其更大的写入冗余空间(预留空间)和更智能的磨损均衡算法,有效弥补了单元自身耐用性较低的缺点,提升了实际使用寿命;

固态鄙视链的传承 PLC要接替QLC了吗?

3D NAND:立体堆叠存储单元,在相同面积内大幅增加容量,降低了单个存储单元承受的写入压力,从而提升了整体芯片的耐用性(寿命);

固态鄙视链的传承 PLC要接替QLC了吗?

固件算法优化:先进的固件通过智能的磨损均衡、垃圾回收和写入策略(如SLC缓存),显著减少了实际对底层存储单元的物理写入次数(降低写放大),极大地延长了固态的有效寿命。

固态鄙视链的传承 PLC要接替QLC了吗?

PLC 下一个口碑倒霉蛋

PLC颗粒目前的擦写寿命预计为10P/E~100P/E,远低于当前QLC的1000P/E水平,但是单颗粒可用容量比QLC提升约20%~25%,适合高容量、读密集场景——预计它将于2026年开始展露头角,但是初期因为其技术特点,更适合在数据中心和读密集型应用(如AI、大数据)上发挥作用,日常家用还需时日优化。

固态鄙视链的传承 PLC要接替QLC了吗?

有理由相信,PLC上市后将继承QLC的衣钵,承担下所有,容量提升、冗余增加、单位成本降低这些,都抵不过理论寿命降低这一件事——哪怕最能影响固态寿命的是使用环境(温度、负载)、控制器与固件可靠性,也抵不过这一点。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