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精准“引爆”癌细胞时代已来,但最好的“抗癌药”仍是早筛

热门资讯 2025年07月24日 01:33 1 admin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在医疗科技日新月异,基因编辑、AI制药不断突破的今天,为何我们依然对癌症心存恐惧,甚至连享有顶级医疗资源的公众人物也难逃其魔爪?当传统的治疗手段面临瓶颈,人类对抗重大疾病的未来曙光究竟在何方?本期节目特别邀请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尹烨,与主持人王波明展开深度对话。

从东西方癌谱的差异,到基因检测的精准预警;从“精准引爆”癌细胞的革命性疗法BNCT,到唤醒体内“自然杀手”NK细胞的免疫学密码,尹烨将为我们揭示对抗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前沿科技图景。当人类寿命的极限被AI和基因技术推向150岁,我们又该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健康公平性与科技伦理挑战?他将为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未来健康蓝图,并提出哪些兼具科学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刻思考?

一、对抗癌症:我们距离“精准引爆”癌细胞还有多远?

王波明: 尹总,很高兴能再次与您交流。我们今天主要想探讨一下科技发展与个人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最近有两件事引起了我的广泛关注,一位是深受大家喜爱的演员因卵巢癌不幸去世,另一件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美国总统拜登近期被筛查出患有前列腺癌 。

尹烨: 这件事我也感到非常不解,尤其是拜登总统一经发现就是晚期,格里森评分高达9分,满分10分意味着恶性程度最高。这已经接近顶点了 。

王波明: 作为美国总统,他理应享有一流的医疗资源和定期的身体检查,怎么可能一发现就是晚期?这是我无法理解的地方 。

精准“引爆”癌细胞时代已来,但最好的“抗癌药”仍是早筛

尹烨: 首先,无论何种癌症,核心原则都是“早发现、早治疗”。只要在原位癌阶段通过手术切除,通常问题不大,最棘手的就是晚期发现 。拜登总统的情况麻烦在于已经发生了骨转移,癌细胞扩散到了邻近的骨骼,这使得后续治疗变得非常复杂和困难 。因此,树立肿瘤“早防早筛”的意识,其重要性远胜于任何先进的治疗方法 。我们还必须考虑治疗成本,一些先进疗法虽然效果好,但拖到中晚期,高昂的费用可能让普通人难以承受 。

其次,从这两种癌症来看,东西方的癌谱存在明显差异。在中国,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肺癌的发病率均位居第一,其次是结直肠癌,此外肝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也相对高发 。中国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比例并不算高,或者说很多人可能患病而不自知。因为大部分前列腺癌属于“懒惰性癌症”,发展进程非常缓慢 。有人开玩笑说,男性活到100岁,体内可能都有前列腺癌细胞,但只要它不影响正常生活,你可能永远不会发现,最终也并非因此去世,而是“带癌生存” 。反观美国,男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是前列腺癌,其次才是肺癌;女性则是乳腺癌位居第一,其次是肺癌 。西方的癌谱特征是与激素高度相关,例如前列腺癌与雄激素、乳腺癌和卵巢癌与雌激素有关 。

王波明: 癌症越早发现,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有些癌症难以通过常规体检发现,那么通过基因检测是否能更早地预知风险呢?

尹烨: 当然可以,安吉丽娜·朱莉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她之所以选择预防性地切除双侧乳腺,是因为她携带了名为BRCA1的基因突变 。BRCA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有两个亚型——BRCA1BRCA2,一旦发生致病性突变,患癌风险将急剧升高 。朱莉的家族史也印证了这一点,她的母亲、姨妈都曾罹患相关癌症 。因此,如果家族中,特别是直系女性亲属在较年轻时就确诊此类癌症,就应当警惕家族遗传性的可能,并及时进行基因检测 。

谈及乳腺癌,美国目前的五年生存率高达99%,这主要得益于极高的早期发现率,通常在0期或1期就能确诊,而我们国内很多患者一经发现往往已是3期或4期 。因此,我特别呼吁所有女性都应学会乳腺自查 。我们常规体检中的“肿瘤标志物”筛查,通常需要等到肿瘤发展到中晚期有大量生物指标入血才能检测到,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早期筛查 。

王波明: 那么,哪些方法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早期筛查,能有很高的准确率呢?

尹烨: 针对几种高发癌症,确实有非常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例如,针对肺癌,可以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 。对于胃癌和结直肠癌,我强烈建议40岁以上人群至少做一次胃镜和肠镜检查 。对于肝、胆、胰等脏器,B超是非常有效的筛查工具 。至于前列腺癌,筛查方法很多。在美国,由于其高发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非常普及 。但有趣的是,白宫前不久发布新闻称,拜登总统最后一次PSA检测是在2014年,因为美国指南通常不建议为70岁以上男性进行常规筛查,认为可能存在过度筛查的风险 。

王波明: 最近听说日本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设备,似乎只需一次靶向照射,就能治愈多种癌症。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新技术吗?

尹烨: 至今为止,癌症治疗领域共经历了手术、放疗、激素疗法、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这“六驾马车”的发展 。而您提到的日本新技术,名为“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可以称之为“第七驾马车” 。它巧妙地结合了“生物靶向”和“物理靶向” 。我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它就像给恐怖分子每人发一个特殊的BP机,这个BP机里含有微量炸药。当引爆信号发出时,只有携带BP机的人会被精准清除,而站在旁边没有BP机的人则安然无恙 。

BNCT的原理与此类似。首先,通过生物靶向,将一种含硼的药物精准地输送到癌细胞内,而正常细胞则不会摄取这种药物 。然后,用一种特殊的中子束对肿瘤区域进行照射,这种中子本身对人体无害,但一旦被癌细胞内的硼原子俘获,就会发生核反应,释放出高杀伤力、射程却极短的α粒子和锂离子,它们能瞬间杀死癌细胞,但由于射程仅有一个细胞直径的距离,所以不会伤及周围的正常组织 。

这项技术最早在1930年代由德国科学家发现,50年代美国曾进行研究,但因当时的生物靶向技术不成熟而放弃 。是日本人坚持了近40年,最终将这项技术推向了临床 。它于2020年3月在日本获批,同年6月即被纳入医保,目前批准的适应症是复发性或局部晚期无法手术的头颈部肿瘤,如鼻咽癌、口腔癌、牙龈癌等 。理论上,BNCT技术不挑选癌种,只要癌细胞能摄取含硼药物就可以进行治疗,但临床适应症的拓展需要逐一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 。它的另一大优势是治疗周期极短。传统放疗通常需要15到40次不等的照射,而BNCT名副其实地“就帮一次”,整个治疗过程约一小时 。好消息是,这项技术已被引进中国,首台设备安装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预计今年下半年或年底前有望投入试运行 。

二、唤醒体内的“自然杀手”:健康长寿的免疫学密码

王波明: 我最近还注意到一种被称为“癌症疫苗”的疗法,主要是利用NK细胞或免疫细胞来防治癌症 。据说这项技术在日本已经发展了三四十年,非常成熟,但国内很多人对此仍持怀疑态度。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NK细胞究竟是什么吗?

尹烨: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多层次的。血液中的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的主力是B细胞分泌的抗体,像弓箭手一样远程射出“箭矢”(抗体蛋白)来消灭病原 。而细胞免疫的主力则是T细胞,它们像近身格斗的士兵,直接用“刀”砍杀敌人 。

NK细胞,英文全称是Natural Killer Cell,即“自然杀伤细胞” 。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一群无需预先致敏就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精英部队” 。因此,NK细胞的活性是评价个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非常成熟和重要的指标 。其实,调节NK细胞的活性并不复杂,仅仅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就能使其活性提高10%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森林中漫步三天两夜的“森林康养”能显著提升人体内NK细胞的活性 。

在日本,利用NK细胞进行健康保健已经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应用。具体做法是在人年轻或健康时,通过抽血或单采的方式,分离出外周血中的NK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扩增,使其数量增加、活性增强,然后再回输到体内 。

王波明: 这种回输NK细胞的做法,被一些人视为“癌症疫苗”,因为它能将体内的癌细胞始终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

尹烨: 是的,因为NK细胞的核心功能是维持免疫屏障的稳固,它不仅针对癌症,对病毒感染等同样有效 。NK细胞就像城市里的警察,不仅要抓捕罪犯(癌细胞),还要处理交通堵塞、乱摆乱放等各种问题,是一种功能综合、特性稳定的防御力量 。因此,在健康时储存自己的NK细胞,不失为一种“未雨绸缪” 。肿瘤细胞在体内转移,主要通过血道和淋巴道,它们在血管里游走时,如果血液中的NK细胞数量充足、巡逻频繁,就能及时发现并清除这些“街溜子”,从而预防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

王波明: 看来,未来科技对人类健康的提升,将更多地依赖于细胞、基因等微观层面的干预。既然癌症治疗已现曙光,那么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近期有哪些突破性进展呢?

尹烨: 癌症研究之所以近年来进展神速,是因为我们深刻认识到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这为靶向药、BNCT等精准疗法的研发指明了方向 。心脑血管疾病则更为复杂 。一方面,它是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我们身体的血管就像一栋楼里的水管,使用十年可能完好无损,但用上三五十年,堵塞几乎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病”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超重、肥胖,以及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都是导致血管问题的元凶 。许多人以为血管斑块只是附着在血管壁表面的“污垢”,但实际上,它是在免疫细胞参与下,由血管壁内部局部炎症引发的,是向内“拱”出来的病变 。

精准“引爆”癌细胞时代已来,但最好的“抗癌药”仍是早筛

因此,对抗心脑血管疾病,很大程度上是在对抗我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核心就是“管住嘴、迈开腿” 。但归根结底,任何外部干预都不如自我管理来得重要。我认为应该是“双管齐下”,在借助先进医疗技术的同时,必须对生活方式做出适度调整 。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所有美食,而是要讲究策略。例如,学习“地中海饮食”模式,先吃一盘富含纤维的沙拉,再吃主食 。饭后不要立刻躺下,而是散步5分钟,让身体的胰岛素感觉到你在运动,从而平稳血糖 。这些在时空结构上做出的微小调整,我们称之为“有结构的营养学”,它能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 。

三、活到150岁:科技的馈赠还是伦理的拷问?

王波明: 我曾听说人类的理论寿命是120岁,但您似乎已将这个数字提升到了150岁。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尹烨: 传统的寿命计算方法,是基于无外部干预的自然条件。哺乳动物的寿命通常是其性成熟期的8到10倍,或生长期的5到7倍,由此推算出人类的自然寿命大约在100到175岁之间 。然而,今天我们正在破译衰老的“基因密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衰老并非硬件(身体器官)的必然损耗,而更像是软件(基因调控程序)预设的终点 。既然是软件程序,那么随着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它就有可能被重写或调整 。

将寿命预期提升至150岁的观点,主要来自两位顶尖科学家:一位是DeepMind的创始人哈萨比斯,另一位是AI公司Anthropic的CEO阿莫迪 。他们之所以如此乐观,是因为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疾病治疗的突破 。人类寿命的延长过程,是不断攻克各个阶段主要致死疾病的过程:解决传染病,平均寿命从三四十岁提升到五六十岁;攻克肿瘤,寿命可能达到七八十岁;再解决心脑血管疾病,就能向更高龄迈进;最终要面对的,将是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这类神经退行性疾病 。在AI的助力下,上述这些重大疾病都有望在未来十年内被逐一攻克 。回顾历史,1800年时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仅30岁;新中国成立之初是39岁;而现在,中国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6岁,女性则超过81岁 。

王波明: 谈及长寿,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公平性。这些尖端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是否会成为富人的特权,而普通人则因“钱包羞涩”而无缘享受?

尹烨: 我认为,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失败,不是在实验室里研发不出新技术,而是“做出来了,您用不起” 。最近一个例子是美国批准的首款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病的疗法,其定价一公布便引人哗然——治疗一次需要220万美元 。这样的天价让这项技术失去了普惠的意义 。如果尖端医疗最终只是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让更多人陷入“想活,但活不起”的绝望,那将是更深层次的悲剧 。

因此,研究医疗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至关重要。对此,我有两点看法 。第一,我坚决反对“永生”。个体的永生必然带来群体的灾难。如果没人死亡,那么每一个新生都将成为悲剧 。科技的进步往往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的人通常越难接受新事物 。吴军博士曾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假想有两个地球,一个星球上的人寿命1000岁,另一个是50岁。经过若干代迭代后,50岁寿命的星球其科技水平必将远超1000岁的星球 。因为人类最具创新精神的年龄段通常在40岁以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年仅26岁 。因此,我反对永生,并希望社会能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 。

第二,经济学上有一个“溢出效应”,即一项新技术通常由富人阶层率先体验,随着成本降低和规模化生产,再逐步普及到普通大众 。这个规律是存在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仇富”,但关键在于,我们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同步考虑其普惠的可能性 。以阿尔茨海默症为例,近两年上市的几款新药,虽然有效,但每年高达数万美元的费用,如果一个患者从50岁开始用药30年,总花费将近80万美元,这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是无法承受的 。

王波明: 这些高价药,未来有无可能随着专利到期和使用量的增加而大幅降价?

尹烨: 趋势是必然的,但我想强调的是“可及性”问题,不能仅仅依赖市场的自然调节 。这需要政府、产业、学界、研究机构和媒体共同努力,将技术的“先进性”和“可及性”作为两个并行但同样重要的目标来规划 。一项先进技术最终必须实现

王波明: 您说的特权,我理解可能是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窗口内,由富人阶层率先享受长寿红利,但很快就会被技术普及所消解,最终惠及大众 。

尹烨: 是的,关键在于差距不能过大,时间窗口不能太长 。如果你能活到120岁,我能活到100岁,这是可以接受的 。但如果差距是你活200岁,而我只能活50岁,这就动摇了社会的根基 。这与贫富差距的道理是相通的,绝对的平等无法实现,但我们必须努力确保机会的相对公平,不能让富人永远“独享”科技的果实 。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复杂问题 。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