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当真是落后30年追赶需要50年?中国最缺航发技术,最大的弱点在哪

抖音热门 2025年07月23日 22:18 1 admin
当真是落后30年追赶需要50年?中国最缺航发技术,最大的弱点在哪

航空发动机这东西,说白了就是飞机的“心脏”。没它,再牛的飞机也就是一堆废铁。有人把它比作“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话一点不夸张,技术含量高得吓人。咱中国在这块儿老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尤其是美国,技术领先我们一大截。好多人说,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落后美国30年,想追赶得上得花50年。

要聊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咱得先说说吴大观。这老爷子可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元老级人物,被大家尊称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他191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家里条件不好,穷得经常借债过日子。小时候,吴大观就特喜欢看天上的东西,蹲在田里盯着虫子和鸟儿的翅膀,琢磨怎么才能飞起来。

1931年,他考进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成绩那叫一个拔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被保送进长沙临时大学(后来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学机械。

1938年,学校搬到昆明,他也跟着去了。那会儿,日本飞机老轰炸,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下“航空救国”的志向。机械系读到大三,他果断转到航空系,1942年毕业,跟着刘仙洲、王德荣这些大牛学了不少硬本事。

毕业后,吴大观被分到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干技术员。那是中国当时唯一的航空发动机厂,条件差得没法说,设备老旧得跟废品站捡来似的。他不挑,埋头研究美国莱特公司的活塞式发动机资料,天天熬夜看图纸,手指都磨出老茧。两年时间,他把当时最先进的发动机工艺技术摸得透透的。

当真是落后30年追赶需要50年?中国最缺航发技术,最大的弱点在哪

1944年,他被派到美国深造,进了莱康明航空发动机厂和普惠公司。每天早上,他准时到车间,看工人操作精密机床,把每个细节记下来。从零件设计到整机试车,他把发动机设计的全流程学了个遍,半年就搞定了活塞式发动机的设计技术。

后来,他还研究了齿轮工艺、工装夹具,对喷气发动机也特别上心。1946年,他加入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开始钻研喷气技术,为以后回国干大事攒了不少底子。

1947年,美国企业开出高薪想留他,吴大观没动心,坐船回国,铁了心要为中国航空工业出力。回国后,他在广州航空发动机厂干了段时间,又去北大当讲师。

1949年11月,他被任命为新中国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开始筹建航空工业。他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机构,带队搞出第一个喷气发动机型号,还建了第一个发动机试验基地,制定了第一套航空发动机研制规章制度和通用规范。

1956年,吴大观在沈阳牵头建了航空发动机设计部门,领着团队研发“喷发-1A”发动机。1958年8月1日,这款发动机装在“歼教-1”教练机上试飞成功。

那天飞机起飞,发动机轰鸣声震天响,技术人员都捏了把汗。等飞机稳稳落地,吴大观和团队高兴得不得了,叶剑英、刘亚楼还特意来祝贺。这次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发动机从零起步,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之后,吴大观又带队搞了“红旗-2”、“昆仑”、“太行”等好几个发动机型号。1978年,他都62岁了,还主动跑去西安430厂接着干。1979年,他主持“斯贝”发动机的专利仿制,1982年12月通过了150小时耐久试验。他还培养了一大堆技术人才,给中国航空工业攒下了宝贵的家底。

吴大观这人,对国家那是真忠心。从1963年起,他每月多交100块钱党费,1994年起每年多交4000到5000块,累计捐了9万多支持“希望工程”这些公益事业。2009年3月,他在病床上还嘱咐家人拿出10万积蓄交最后一次党费。

同年3月18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后来,他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还拿了“最美奋斗者”称号。

当真是落后30年追赶需要50年?中国最缺航发技术,最大的弱点在哪

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跟美国比,到底落后多少年?有人张口就说落后30年,追赶得50年。这话听着挺吓人,但咱得看事实。

美国在航空发动机这块儿,底子厚得不得了。比如普惠公司的F119发动机,装在F-22战斗机上,推力156千牛(约3.5万磅),用的是单晶叶片和先进冷却技术,能超音速巡航。再看看中国的WS-10发动机,推力约130千牛(约2.866万磅),推重比和可靠性跟F119比差一截。乍一看,差距确实不小。

但这几年,中国进步快得像坐火箭。拿WS-15发动机来说,推力180千牛(约4万磅),比F119还高点,推重比约10,F119才9左右。2023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AECC)宣布WS-15开始批量生产,装在歼-20上,让歼-20能超巡,机动性也更强。

2022年12月,有架涂黄色底漆的歼-20原型机在成都航天公司测试,发动机喷口设计带推力矢量控制,说明WS-15的技术已经很接近世界顶尖了。

不过,发动机这东西,光看推力不行,还得看材料耐久性、燃油效率和维护周期。美国靠长期实战和民用市场验证,产业链和技术体系都成熟得不行。

比如F135发动机(F-35的动力),推力191千牛(约4.3万磅),但2013年也因为高温运行出过涡轮叶片裂纹的问题,说明再牛的技术也得不断修补。中国在这几块儿还有差距,比如WS-15测试时,材料疲劳导致部件坏掉,团队得重新调整设计。

从时间上看,美国F119是1990年代研发,2005年服役;中国WS-15也是1990年代起步,2023年量产,差了18年左右。但技术进步不是直线跑步,中国靠集中资源和政策支持,把研发速度提上去了。2016年AECC成立后,整合全国力量,投了几百亿搞研发,技术水平蹭蹭往上涨。

所以,说中国落后美国30年,已经不靠谱了。现在的差距主要在核心技术,比如单晶叶片、热障涂层和系统集成经验。保守估计,这差距也就5到10年,50年那纯粹是瞎扯。未来,中国还得在材料和制造工艺上多下功夫,才能真赶上。

当真是落后30年追赶需要50年?中国最缺航发技术,最大的弱点在哪

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最大的弱点是啥?简单说,就是核心技术没完全掌握。具体点,分三块儿:高温合金、精密制造和控制系统。

这玩意儿是航空发动机的命根子,决定能不能耐高温、耐腐蚀。美国在这块儿投入大,GE、普惠这些公司攒了几百项专利。中国这几年也挺拼,2018年搞出第三代 单晶高温合金,算是个大突破。但实际用起来,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差点火候,跟美国比还有段距离。

航空发动机要求高得离谱,差个微米都可能坏事。美国在数控机床、激光加工这些技术上领先,中国虽然买了些先进设备,但核心技术和工艺控制还得靠自己。比如WS-15的叶片加工,机床精度不够,叶片表面就容易有微小裂纹,直接影响性能。

当真是落后30年追赶需要50年?中国最缺航发技术,最大的弱点在哪

现在的航空发动机都用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FADEC)系统,能精确管理发动机,还能查故障。美国这块儿技术老练,系统可靠性高。中国在WS-15上用了国产FADEC,但软件算法和硬件集成还得磨合。2019年试飞时,控制系统出过故障,推力不稳,试飞只能停下来。

虽然有短板,但中国航发技术的进步速度真不赖。政府特重视这块儿,2016年AECC成立,AECC整合了沈阳、西安等地的研发力量,投了几百亿搞研发。2018年,AECC和商飞一起搞的CJ-1000A商用发动机亮相,说明中国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上也迈开了步子。

人才培养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些学校都开了航空发动机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吴大观当年就说过:“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人才是关键。”他带出来的学生和团队,现在都是中国航发研发的主力军。

吴大观2009年去世后,中国航发事业没停下脚步。2016年AECC成立后,WS-15量产成功,标志着高性能军用发动机能自己造了。商用发动机CJ-1000A也给C919客机装上了国产心,2022年展出时,低鸣运行,挺吸引眼球。

当真是落后30年追赶需要50年?中国最缺航发技术,最大的弱点在哪

中国还搞了WS-20发动机,推力160千牛,装在运-20运输机上,填补了大运的动力空白。未来,AECC还计划研发推重比更高的下一代军用发动机和民航用的SF-A发动机。这些都说明,中国航发技术正从追赶往并跑的方向走。

吴大观的遗产不光是技术,他“航空救国”的精神还在激励大家。他的故乡扬州建了纪念馆,里头放着他用过的图纸和工具模型,好多学生去那儿学习。他培养的团队,现在在AECC这些地方接着干。1991年,国务院给他发了“航空工程技术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9年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未来咋样?中国航发技术还有挑战,但差距已经缩得很小了。只要研发投入不减,创新精神不丢,中国完全有可能在未来10年造出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把吴大观的梦接着干下去,为航空强国目标加把劲。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