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谦同咨询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巅,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芯片的纳米竞赛与模型的参数战争时,一个更原始、更根本的制约因素,正悄然浮出水面,即将成为这...
2025-07-24 0
投资1.2万亿,装机容量抵得上三个三峡,年发电量够3亿人用——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7月19日正式开工。
工程开工不到24小时,印度就坐不住了。外交部、媒体、地方政府轮番开火,威胁要"采取必要措施"。
中国在自家门口建个发电站,印度急成这样干什么?
作者-W
这座让印度坐立不安的超级工程,到底有多厉害?选址在雅鲁藏布江下游,一个地图上被称为"大拐弯"的地方。
江水在这里仿佛巨人屈膝,短短50公里奔流出2000米的骇人落差,蕴藏着全球水能开发地图上最诱人的一块蛋糕。
中国准备在这里砸下1.2万亿,建一座装机容量相当于三座三峡的超级水电站。这不仅是人类水电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是一次对自然伟力的极致利用,对西藏来说,这不只是一个工程,更像一场"经济换心手术"。
过万亿的投资,意味着超过3000亿会直接浇灌在本地的基础设施上,随之而来的是超过12万个实实在在的饭碗。以工程核心区的墨脱县为例,光是满足工程的物流需求,就足以让当地的GDP翻上两番。
更重要的,是它赋予西藏的"造血"能力。电站建成后,每年将为西藏贡献超200亿的财政收入。这意味着,西藏的财政自给率将从今天的三成出头,一跃飙升至近六成。
"输血式扶贫"的漫长历史,也将因为这座超级水电站的建成,在这里彻底画上句号。可就在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开工当天,印度却炸了锅。
外交部火速发声明,媒体集体开火,地方政府跟着起哄。反应速度之快,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早就准备好了这套说辞。
印度的焦虑,与其说是对中国的担心,不如说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无奈。这种焦虑,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是技术差距带来的无力感。面对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转型方面的迅猛发展,印度在技术层面难以望其项背。
数据说话:印度在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电开发率,至今不足3%。他们似乎更热衷于用这条河搞内陆航运,而不是发电。
类似雅鲁藏布江这样的工程,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几乎没有可能实现。
第二层,是心理投射的作祟。印度之所以有这种担忧,是因为印度自身有前科。今年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印度频繁以水为武器,包括季节性蓄水断流、泄洪制造灾难、拒绝履行水协议。
更过分的是,印度今年4月单方面提出,要废止与巴基斯坦签署的《印度河河水条约》。理由是克什米尔有恐怖袭击,印度还放言,不留一滴水给巴基斯坦。
除此之外,印度不仅会截断河流,还会无预警的开闸放水,导致巴境内出现人为的洪灾。
正是因为印度干过且经常干利用上游优势、有意控制下游水量的事,所以它才会在中国修建水电工程后,表现得那么着急。
说白了,就是印度担心中国也会如其对付巴基斯坦那样,来对付自己。这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层,是地缘竞争心态在作怪。雅鲁藏布江出藏后,就成为了印度境内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覆盖印度东部大片农业区。
对水资源高度依赖的印度,显然对上游的一举一动格外敏感。但这种敏感,更多是一种战略焦虑,而非技术理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无情的照妖镜。想要理解印度为什么这么紧张,看看它对巴基斯坦做过什么就明白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水资源争端由来已久。
印度河以及其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等河流,是从印度流向巴基斯坦的,这让印度在天然上占据了上游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每当两国关系出现紧张,印度马上就打起水牌。
利用截断河流、减少水资源流入来胁迫巴基斯坦,这几乎成了印度的标准操作。
早在1960年之前,因为灌溉问题印巴之间就没少闹矛盾。之后在世行的调解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60年共同签署了《印度河河水条约》。按照条约要求,印度承诺不会将印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西部的3条河流的水量引离巴境。
简单理解就是,印度不会用人工干预的方式,故意把本该流到巴基斯坦境内的河流改道。条约签署后,便一直在执行,即便是中间印巴双方不断发生冲突,但对于这个条约,印度还是比较遵守的。至少没有干截断河流的事情,而巴基斯坦的用水权益也得到了保障。
但在今年4月,印度却单方面提出,要废止这个条约。理由竟然是克什米尔有恐怖袭击,并且,印度还放言,不留一滴水给巴基斯坦。
按照巴基斯坦方面提供的情况,印度不仅会截断河流,还会无预警的开闸放水。这就导致巴境内会出现人为的洪灾,给当地民众造成巨大损失。
正是因为水的问题,印巴双方摩擦不断,印度也因此在国际上背负了"水霸权"的恶名。
如今轮到中国在上游建水电站,印度自然也要"换位思考"。
他们担心中国也会复制类似手段,以水施压,这才是其心理落差的根源。
面对印度的焦虑和威胁,中国的态度异常沉稳。
没有反驳、没有解释,只有工程照常推进的机械声。
这种"你说你的,我建我的"的淡定,反而更让印度心慌。
但事实远比印度想象的简单得多。
该工程从立项之初,中方就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平利用。
项目不设高坝、不蓄水,不对水量进行人为干预,仅依靠自然落差转化为电能。
这意味着并不存在人为操控水情的空间。
而且中国早在2002年,就与印度签署了水文数据共享协议。
每年定期向印度通报水位、流量、气象等重要数据,中方甚至主动将四个关键水文站的数据共享频率,从每月一次,直接提升到每日推送。
这种透明度,在国际跨境水资源管理中都是罕见的。
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这是清洁能源项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
更何况,项目所在的林芝市与印度边境尚有50公里距离,完全处于中国主权范围之内。
从经济角度来看,这更是一项西藏发展的重大机遇,工程建成后,将每年为西藏带来200亿元财政收入。
占当地财政的七成以上,直接推动就业和基础设施改善。
通过西电东送,电力将输往华东、华南地区,输电距离超过3000公里。
为国家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能,这样的工程,怎么看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更有意思的是,中方还递上了一根橄榄枝。
项目预留了200亿度电的"南送"份额,暗示可以通过孟加拉国的电网,卖给印度急需的清洁能源。
既然有利可图,那么按照莫迪的性子,应该不会白白放弃这个机会。
国际舆论对此事的解读也颇为分化,西方媒体大多持谨慎乐观态度。
认为这是中国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一步,《纽约时报》甚至称其为全球最大水电项目。
而在下游的孟加拉国,目前则表现出一种观望而平静的态度。
作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最终流入国,孟方尚未作出强烈回应。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承诺的信任。
而印度,或许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合作之上。
如果未来中印能在水资源管理、数据共享、生态保护等领域达成新共识,不仅能缓解疑虑,甚至可能将这一工程变成中印合作的新契机。
技术创新终将战胜地缘猜忌,合作共赢必然取代零和博弈。
印度的焦虑,与其说是对中国的担心,不如说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无奈。
技术创新终将战胜地缘猜忌,利益共享必然取代零和博弈。
面对邻国的疑虑和威胁,中国该拿出什么样的大国智慧?
相关文章
文 | 谦同咨询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巅,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芯片的纳米竞赛与模型的参数战争时,一个更原始、更根本的制约因素,正悄然浮出水面,即将成为这...
2025-07-24 0
【来源:上游新闻】近日,菜鸟与中盈医药集团(以下简称中盈医药)达成无人车合作,菜鸟支持中盈医药组建全国最大无人医药运输车队,于近期交付中盈医药首批采购...
2025-07-24 0
各位老铁,平头哥心情有点复杂。刚刚看到生化危机新电影的消息,说实话第一反应是兴奋,第二反应是担心。兴奋是因为终于有人要正经八百地拍浣熊市的故事了,担心...
2025-07-24 0
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接受总台《面对面》栏目采访时表示,AI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中国的创新能力很惊人。黄仁勋:中国创新的步伐是不可...
2025-07-24 0
发射场首次合练结束后,又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时机已经成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终于迎来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发射任务。1999年7月...
2025-07-24 0
河南贾鲁河建设有限公司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豫鄂黄淮江运河的规划建设产生影响:1. 提供建设经验与技术借鉴在对贾鲁河进行系统的航道整治和建设中,该公司...
2025-07-24 0
文|文人所有内容皆有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及末尾俄乌冲突再度升温,莫斯科上空警报声不断,7月第三周,俄罗斯首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密集的无人机袭击,连续96...
2025-07-24 0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央视网】【中国新闻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 。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文|草木壹编辑|草木壹...
2025-07-24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