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Manus“润”出中国了?

百科大全 2025年07月15日 04:15 1 admin
Manus“润”出中国了?

截至7月11日,Manus官方微博与小红书账号已清空全部内容

“中国团队、英文界面、新加坡总部”——三个看似毫无交集的标签,同时贴在Manus AI身上。这家曾被视为中国通用AI破局者、一度引爆全球科技圈的公司,如今正悄然转身,撤出中国。

截至7月11日,Manus官方微博与小红书账号已清空全部内容。与此同时,大陆用户访问Manus官网时,页面提示也从“中文版本开发中”变成“所在地区不可用”。

另一方面,Manus在社交平台X上的账号仍正常更新,定位显示为新加坡。最新一条动态发表于7月10日,介绍一场将于7月13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徒步活动。

早在6月,Manus联合创始人张涛就曾在新加坡举办的“SuperAI”大会上透露,公司目前将总部设在新加坡,同时在日本东京和美国加州设有办公室。

Manus“润”出中国了?

Manus联合创始人张涛6月在新加坡举办的“SuperAI”大会上透露,公司目前将总部设在新加坡。图为张涛7月8日在法国举行的活动上讲话。(彭博社)

一般上,总部迁移将伴随着人事变动,Manus也不例外。这家初创公司宣布在新加坡布局的同时,对中国区部分业务进行裁员,并将核心技术人员调往新加坡。

据中国科技媒体报道,Manus在中国的约120名员工中,仅40多人前往新加坡,其余大多都被裁。一名被裁的员工向蓝鲸科技透露,迁移人员主要集中在产品和研发岗位,占比可能不足三成。他还说,变动来得很突然,许多员工此前只知道公司在新加坡设有办公室,完全没料到总部会整个迁走。

Manus回应大规模裁员一事时说:“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这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操作,很快在舆论场掀起波澜,但引来的却是大量的质疑和调侃。不少媒体用“跑路”“润了”形容上述操作。“前脚让中国扬眉吐气,后脚就另起炉灶”,成了不少网民对这家公司最直白的评价。

Manus一路来的争议

Manus AI在今年3月亮相时,曾被不少媒体誉为“第二次DeepSeek时刻”,甚至被冠予国产通用AI“颠覆性产品”的头衔。

当时,Manus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在演示视频中用英语介绍,Manus是全球首款通用AI代理,性能优于OpenAI新发布的代理应用DeepResearch和Operator,并在GAIA基准测试中取得高于DeepResearch的分数。

Manus“润”出中国了?

Manus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在今年3月发布的演示视频中宣称,作为全球首款通用AI代理,Manus的性能优于美国OpenAI新发布的代理应用DeepResearch和Operator。(Manus官网)

至于Manus到底能做什么,官网上罗列了一长串应用场景,从旅行攻略到股票分析,从生成课件到合同审查,似乎样样都能上手,也因此被称为“不用睡觉的万能秘书”。

不过,热度没维持多久,质疑声就接踵而至。多名海外科技博主在实际测试中发现,Manus的执行效率远不如宣传所言,不仅指令响应慢,信息错误率高,体验感也很拉胯。

Manus今年5月开放海外注册后,有用户给了月费199美元体验,却发现它生成一个简单的数据报告都要等上八分钟,直言“还不如我自己做Excel快”。

更尴尬的是,它输出的内容也频频出错,比如在分析游戏主机市场时,竟然漏掉日本游戏巨头任天堂,这类低级错误让产品的专业性饱受质疑。

此外,这款标榜为“颠覆性原创作品”的AI代理,其底层模型其实并非自研,而是沿用美国企业Anthropic的Claude及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等现有模型。季逸超后来承认这一点,并指Manus调用了Claude和微调后的通义千问模型。

有媒体指出,Manus借助行业顶尖大模型快速推出功能,虽然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但也暴露它对底层架构的高度依赖。一旦OpenAI、谷歌等大厂推出性能更强的原生AI代理,Manus恐怕将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虽然Manus随后对架构做出优化,宣称在三个月内将成本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速度提升两倍,但用户似乎并不买账。数据显示,Manus的月活跃用户数从3月的约2000万,下降至5月的1000万左右。

如今,Manus尚未在中国站稳脚跟,就将重心转向新加坡,让不少人质疑公司是因为拿不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打动中国投资人,才急着去海外市场寻求新机遇。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科企

事实上,Manus从一开始就没有在中国上线,中国用户若想体验这款产品,还得通过抢内测邀请码的方式进入。而它发布的视频全是英文,产品界面和交互语言也都以英文为主。

在宣布将总部迁往新加坡后,有前员工透露,Manus已终止与阿里通义千问合作开发中文版的计划。这也意味着中文版的AI代理将不会上线,等同于向只懂中文的用户道别。

从这些操作来看,Manus似乎并没有打算在中国深耕,目标始终是海外市场。

这也并不让人意外。在中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对任何流着“中国血液”的科技企业而言,想在全球扩张、特别是进入美国市场,几乎都绕不开美国政府的严加检视。

今年4月,Manus获得美国知名风投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公司估值一举飙升至近5亿美元。但仅过一个月,美国新闻网站Semafor引述知情人士称,美国财政部已对这项投资展开审查,以确保它符合相关规定。

在监管压力与地缘政治紧张交织之下,Manus似乎开始调整公司的战略方向。有美国科技媒体报道,Manus团队曾考虑将中国与国际业务彻底切割,以应对潜在的政治风险。

香港《南华早报》则认为,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Manus效仿字节跳动、米哈游等中国科技企业,将总部迁往新加坡,或许有助于它接触更多美国客户与资本,并作为其避风港。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Manus选择将总部迁往新加坡,似乎是一步顺理成章的棋。但观察TikTok等拥有“中国血统”的跨国科技大厂的经历,Manus要想从此一劳永逸、彻底避开美国监管,恐怕并不现实。

而Manus在舆论场激起的这阵涟漪,似乎也折射出一个现实:对那些生于中国、欲走向全球的科技企业来说,想留在中国,已经不再容易;想走出去,前路也未必坦荡。

转自联合早报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