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借院士之名造谣,是对公共信任的恶意透支

健康生活 2025年07月07日 23:46 2 admin
借院士之名造谣,是对公共信任的恶意透支

□王跃思(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一张“院士预测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截图在网络上流传。截图显示,名称为“倪四道”的用户称,团队预测8个月内,将会在一经纬度位置(位于广东)出现八级以上地震。记者联系上倪四道院士团队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已经注意到相关截图,内容并非倪四道院士发布,目前团队已经报警。(7月5日 南方+)

假借院士名义传播地震谣言,引发社会关注。这类借权威之名造谣的事件,本质是对公共信任的恶意透支,值得警惕与反思。

谣言制造者深谙“权威背书”的传播魔力。院士在专业领域积累的声望与公信力,成了谣言的“通行证”。当“院士预测地震”的消息流出,大众出于对专业权威的信任,容易降低甄别门槛。而地震这类与公众安危紧密相关的话题,本就自带高关注度与传播力,谣言借院士之名“包装”后,传播速度快速增长,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社会恐慌,让不明真相的民众陷入焦虑。

从科学传播角度看,这类谣言也在破坏专业领域的信任生态。地震预测本就是国际公认的科学难题,长期以来,科研工作者通过严谨观测、数据分析积累知识,努力向公众普及“地震难精准预测”的科学认知。可谣言凭借虚假的“院士预测”,将科学研究拖入“伪科学泥沼”,模糊公众对地震预测科学性的判断,让正规科研机构与专家的科普努力被消解。长此以往,公众对地震科学的信任基石会被动摇。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对社会信任网络的冲击。社会运转依赖各环节的信任支撑,学术权威的公信力是其中重要一环。当谣言一次次假借权威名义横行,公众遭遇“狼来了”式的欺骗,会逐渐对权威信息脱敏、对专业声音怀疑。这种信任损耗,不仅会让后续真实的科学预警、权威信息发布遭遇传播阻力,还会在社会层面滋生“信任焦虑”,影响公共事务的有序沟通与协作,破坏社会运行的良性生态。

遏制这类谣言,需从“斩断传播链条”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双管齐下。平台要强化内容审核,对涉及灾害预测等敏感信息,严格溯源权威信源;公众也需主动提升科学认知,面对“权威名义”的消息,多些理性思辨,少一些盲目转发。唯有让谣言在传播端“寸步难行”,在认知端“无立足之地”,才能守护好公共信任的堤坝,让权威真正发挥正向价值,让科学传播回归理性轨道。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