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百科大全 2025年07月07日 22:32 1 admin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来源|深氪新消费 朱末

创投圈做梦也没想到,“中国音频之王”卖了,还是卖给了曾经的对头。

2020年前后,腾讯音乐和喜马拉雅激战正酣。彼时曾有腾讯音乐员工对媒体表示,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砸钱挖角”,“想尽办法要到喜马拉雅主播的联系方式,私信邀请对方来腾讯音乐开播”。

5年后,腾讯音乐索性把整个喜马拉雅“挖”了过来。6月10日晚,腾讯音乐(TME)发布与喜马拉雅签订拟收购协议的公告,据其披露的收购方案,结合腾讯音乐6月11日美股收盘价18.58美元计算,此次收购总价为29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200亿元。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从“耳朵经济”赛道的佼佼者,到走向“卖身”命运,喜马拉雅的大起大落,令人唏嘘不已。成立于2012年8月的喜马拉雅,业务涵盖有声书、广播剧、知识付费、播客等多个领域,无论是用户体量,还是收听时长,都长期稳居在线音频行业榜首,有声书业务更是一骑绝尘,市场份额最高时约为70%。

在资本市场上,喜马拉雅也是所向披靡,经历过13轮融资。吸引海纳亚洲、凯鹏华盈、宽带资本、华山资本、普华资本、小米、兴旺投资、百度、挚信资本、Sony Music、泛大西洋资本、腾讯、高盛集团、中视资本等全球“顶流”VC/PE、产业资本相继入局。

没人能想到,风光无限的喜马拉雅却被上市卡住了,且一卡就是4年。2021年5月,喜马拉雅首次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拟在纽交所上市,随后由于种种原因,撤回了上市申请;同年9月,其转战港交所,至次年3月更新招股书,后以文件失效告终;去年4月,其再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再无进展。

多次冲击IPO失败,让喜马拉雅面临巨大的压力,用户和业务增长出现瓶颈后,喜马拉雅的盈利问题也备受质疑。当烧钱不能换来相应的涨势,喜玛雅拉也就失去了引以为傲的资本,最终落入了困局。

被“贱卖”的喜马拉雅,到底输在哪?

01
跻身音频行业领头羊,风光背后已暗潮汹涌

喜马拉雅的故事始于2012年,连续创业失败的余建军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捕捉到了音频赛道的空白,创立“喜马拉雅”,寓意挑战极限、攀登顶峰。

彼时,图文内容被“四大门户”垄断,短视频尚未崛起,余建军以“音频版Youtube”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切入市场,立志“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2013年,“喜马拉雅FM”APP上线即斩获1000万用户,凭借低门槛的内容生态和早期移动互联网红利,喜马拉雅迅速成为音频行业的领头羊。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2014年,喜马拉雅用户突破5000万,成为国内最大音频平台,各路资本纷至沓来。海纳亚洲、凯鹏华盈等美元基金率先入场,资本加持下,喜马拉雅的移动用户量很快飙升至1亿。

2015年,喜马拉雅打破创投圈“独投”惯例,单笔融资引入8家机构,百度、小米、腾讯等产业资本入局,形成豪华股东阵容。钱袋子鼓起来后,喜马拉雅大把烧钱抢夺市场,尝试知识付费、批量拿下版权、打造原创节目、推出线下产品、开创主播训练营、邀请产品代言人......版图越来越大。

在此过程中,喜马拉雅吸引了如罗振宇、郭德纲、王自健、郎咸平等6000位自媒体大咖投身音频微创业,并在实践过程中开发出了一条主播生态链,让采采、三刀等诸多草根主播通过平台孵化成为声音大咖,催生出了粉丝经济。

2017年,喜马拉雅发布“小雅AI智能音箱”,尝试用硬件捆绑知识付费,在人工智能尚未商业化落地的阶段,喜马拉雅就在研究人工智能,并与现有业务结合创造商业化场景。

到2020年,喜马拉雅估值达43.45亿美元,泛大西洋资本、高盛、Sony Music等一众国际资本的加入,让其成为“全球音频独角兽”的代名词,估值高达300亿人民币。投资者将其对标字节跳动,认为音频是“内容的终极形态之一”,而喜马拉雅已占据移动音频70%的市场份额,用户规模突破6亿,离“音频的珠峰”就差临门一脚。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2020年,喜马拉雅首次叩响美股IPO的大门,却因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引发的中概股危机遇阻。无奈,喜马拉雅转战到港交所上市,于2021年与2022年先后提交IPO申请并更新招股书,却在2022年3月因“未能通过聆讯”宣告失败。

正是从喜马拉雅发起IPO的2021年起,多项业务都开始出现下行趋势,从前支撑公司商业发展的不少强势数据,也开始变得不再有说服力。

首当其冲的是营收增速几乎陷于停滞。招股书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8.56亿、60.61亿、61.63亿,营收增速从43.7%暴跌至1.7%。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图/招股书

伴随着这个过程,喜马拉雅多项支柱业务都出现增长放缓的态势。订阅收入增速从2022年15.9%跌至2023年8.4%,付费点播收入更是直接大幅下滑,从2021年的10.58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6.94亿元,显示出用户增长和付费意愿的双重疲软。

不但如此,喜马拉雅还面临着巨大的亏损压力。2018~2022年,喜马拉雅累计亏损31.66亿元,2023年底总资产42.05亿元,债务却高达143.91亿元,早已“资不抵债”。

02
四次折戟上市梦难圆,终未能跑通盈利模式

2021年之后,喜马拉雅身后几乎没有新的资方加入,公司估值也不断下滑,加上多次冲击IPO未果,喜马拉雅不得已开启了“止血模式”——对员工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动刀。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末,喜马拉雅全职雇员数量还有4342名,2023年末时只剩2637名,裁员超过1700人。所以,虽然喜马拉雅在2023年度实现全年盈利2.42亿元,但是靠大刀阔斧裁员降本,并非真正跑通内容变现商业模式,正因看透了这点,2024年喜马拉雅第四次交表仍未能如愿。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危机其实早有预兆。2020年,今日头条推出面向网文爱好者的听书App“番茄畅听”,“零付费”获得海量内容的吸客策略以及“算法推荐+信息流”模式的降维打击,无一不在重塑着用户习惯。

番茄畅听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实时优化内容推送,可以将单用户内容试错成本压缩到15秒以内,这种“短平快”的分发机制,与喜马拉雅所依赖的用户订阅、分类检索模式形成鲜明差异。相较之下,算法推荐的强娱乐性内容更易获得流量倾斜,传统有声平台的知识付费、课程类内容变得逐渐边缘化。

不但如此,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不断迭代演进,使得文字转音频的成本降至真人录制的1/10,生产效率却提升近百倍。且AI已能模拟不同音色、方言甚至情感表达,喜马拉雅多年积累的主播培养体系、录音室投入等重资产模式,在AI的轻量化攻势下反倒成了劣势。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当海量内容可以免费获取,用户的付费意愿自然越来越低,加上为了盈利,喜马拉雅的会员费越来越贵,甚至还需要额外充值才能解锁付费专辑,钱越花越多不说,价格体系的混乱,又加剧了用户的反感。

凤凰网科技曾做过实测,喜马拉雅官方年费会员标价为158元,但通过京东PLUS联合购买仅需128元,与代理商合作的“企业特惠版”则低至89元/年,这种价格倒挂直接导致了核心用户的流失。

会员权益的“俄罗斯套娃”设计,则让矛盾更加激化。打开喜马拉雅APP,用户会遇到三重付费关卡:158元/年的基础会员可听60%内容,儿童故事需购买298元/年的“亲子会员”,郭德纲相声则需单独支付30元/月。这种设计导致用户投诉量激增,在某投诉平台上,“虚假宣传”占比达63%。

不但如此,喜马拉雅还要面临来自短视频、直播、长视频等多类互联网产品的跨界挤压,喜马拉雅逐渐失势。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订阅服务收入分别为29.92亿元、30.81亿元、31.89亿元,占总营收比分别是51.1%、50.8%、51.7%,其中付费点播收入业绩持续下滑,从2021年的10.58亿元下降至6.94亿元,对营收的贡献占比也从2021年的18.1%下降至2023年的11.2%。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这对严重依赖订阅的喜马拉雅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03
内忧外患下卖身腾讯,喜马拉雅输得冤不冤

挥之不去的“版权问题”,也是时刻悬在喜马拉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喜马拉雅采用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虽然可以使得平台以较低的成本迅速积累大量内容,吸引用户和流量,但另一方面,该模式下的内容生产者鱼龙混杂,平台版权审核难度大,导致侵权现象频发。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4年迄今,喜马拉雅FM的版权官司从未间断。2014年,喜马拉雅FM被起点中文网的经营者玄霆娱乐诉至法庭,玄霆娱乐方面诉称,喜马拉雅FM未经授权,就在自身平台发布了由小说《斗罗大陆》改编的有声读物,播放次数超百万。最终,法院判定喜马拉雅FM构成侵权行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被判赔付玄霆娱乐15万元。

内容审核上的缺乏把控以及平台主播版权意识模糊,让喜马拉雅FM面临的版权风险与日俱增。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24年喜马拉雅涉及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件超90宗,原告包括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及多家出版社。

此外,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喜马拉雅累计投诉量达7795宗。在行业竞争加剧与用户需求升级的背景下,喜马拉雅的“护城河”愈发岌岌可危。

于产品端,喜马拉雅始终找到合适的“突破口”,于资金端,又面临极大的债务危机,内忧外患下,喜马拉雅最终成了大厂的附庸。

对于腾讯来说,这也是笔划算的交易。腾讯音乐虽然拥有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及全民K歌及懒人听书等产品,但主要覆盖的是音乐服务,喜马拉雅的出现,刚好可以补齐腾讯音乐在听书、播客、直播等其他业务形态上的不足,真正实现生态版图的全方位拓展。

上市失败,200亿卖身腾讯:昔日“中国音频之王”,到底输在哪?

更重要的是,拥有喜马拉雅后,意味着在泛文娱赛道与字节跳动的竞争中,腾讯又拿到了一枚肉搏时的重要筹码。

回顾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的过去十年,很少有哪个行业像网络音频赛道这样,至今行业里最大的公司还没有稳定、持续地赚到钱,行业里最早上市的公司(荔枝FM)也陷在泥潭里。这恰恰暴露了音频分享平台的尴尬所在——听上去有市场,却不足以支撑平台化发展和市场想象力,如今看来,并入腾讯,或许是喜马拉雅最佳的求生选择。

曾经一度,喜马拉雅创始人余建军雄心壮志地买下一句广告语:“世界最长的河流成就了‘亚马逊’,世界最大的宝藏成就了‘阿里巴巴’,那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会成为什么?”

可惜,喜马拉雅最终还是没能登上峰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出版人杂志《喜马拉雅“卖身”传闻背后,有声书能否迎来市场终局?》

2.投资家《梦碎IPO,中国音频之王卖了》

3.财经琦观《喜马拉雅未老先衰》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