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搜狗教父栽跟头!AI明星团队跑光光,估计是最惨的AI创业者了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07日 15:00 1 admin

王小川可能是全中国最惨的AI创业者——没有之一。前有搜狗上市荣光,后有百川智能高管集体跑路;左手数亿融资烧光,右手医疗赛道踩巨坑。当年喊着要做"中国OpenAI"的口号还没凉透,创始团队就跑得只剩自己和一个快撑不住的合伙人。这哪是创业?简直是现实版《孤勇者》翻车现场,连网友都忍不住心疼:"川哥,要不咱回搜狗接着做输入法吧?"

搜狗教父栽跟头!AI明星团队跑光光,估计是最惨的AI创业者了

搜狗教父栽跟头!AI明星团队跑光光,估计是最惨的AI创业者了

一、从"天胡开局"到"树倒猢狲散",百川智能只用了两年

2023年王小川宣布创立百川智能时,整个VC圈跟打了鸡血似的。前搜狗CEO、清华学霸、搜索领域老炮儿,光是这些标签就值几个亿估值。果然,成立没仨月就敲定数亿元融资,媒体吹得天花乱坠:"中国AI迎来新巨头""王小川再掀技术革命"。那时候的百川智能,办公室在中关村顶级写字楼,员工下午茶堪比五星级酒店,连前台小妹都敢跟隔壁字节跳动的朋友炫耀:"我们老板可是要干翻OpenAI的!"

结果呢?2025年春天,剧情急转直下。先是联合创始人焦可3月"裸辞",据说临走前在管理层群里丢下一句"这破事谁爱干谁干";接着模型研发负责人陈炜鹏打包走人,带走了整个算法核心团队;金融、医疗业务负责人更绝,直接带着客户资源投靠了阿里腾讯。最讽刺的是商业化负责人洪涛,去年底就跑路去了一家做情趣用品的AI公司,理由是"至少人家知道怎么赚钱"。

现在的百川智能总部,工位空了一大半,保洁阿姨都比员工多。有内部员工偷偷爆料:"上周开会,王总对着空气讲了半小时战略,散会后茹立云(仅剩的合伙人)直接去人事部问离职流程。"这哪是创业公司?分明是大型"破产清算前真人秀"现场。

二、通用大模型是个坑?王小川偏要往里跳

要说百川智能死得快,根子上还是王小川太自信。2023年ChatGPT爆火时,整个互联网圈都在喊"All in 大模型",但有点脑子的都知道这玩意儿是个吞金兽。字节阿里有钱烧得起,王小川一个刚从搜狗出来的"老互联网人",凭什么跟人家硬碰硬?

偏偏王小川不信邪。一开始就喊出"全面覆盖通用模型、语音交互、教育、医疗、金融"的口号,恨不得把AI能做的生意全揽怀里。团队扩张最疯狂的时候,一周招进来80多个算法工程师,办公室挤得跟菜市场似的。有投资人劝他:"川哥,聚焦一点行不行?"王小川大手一挥:"格局要大!OpenAI能做的,我们凭什么不能?"

结果呢?通用大模型烧钱速度比茅台还快。训练一次模型就要几百万电费,服务器成本一个月上千万,好不容易搞出个Demo,性能还不如百度文心一言。最尴尬的是去年行业峰会,王小川信心满满演示"百川大模型",结果提问"如何治疗高血压",AI一本正经回答"建议多吃辣条促进血液循环",台下哄堂大笑,当场有三个投资人提前离席。

搜狗教父栽跟头!AI明星团队跑光光,估计是最惨的AI创业者了

三、战略急转弯:从"中国OpenAI"到"医疗小作坊"

到了2024年底,账上的钱快烧光了,王小川终于慌了。连夜开会改战略,拍板聚焦医疗大模型——理由听起来挺美:医疗数据结构化、付费意愿强、政策有扶持。但这步棋,简直是把一群造火箭的工程师拉去修自行车。

原来百川的技术团队,大多是冲着"通用大模型"来的。你想想,一群清北复交的博士,天天梦想着训练出打败GPT-4的模型,结果突然被告知要去研究感冒发烧怎么治,换谁谁乐意?有个算法专家在离职面谈时直接开怼:"王总,我是来做AI革命的,不是来给三甲医院写病历模板的!"

更要命的是医疗赛道的坑比通用模型还多。首先数据就是个死结,医院的病历数据属于隐私,谁敢随便给你用?百川磨破嘴皮才谈下两家县级医院,结果数据量还不如医学院学生的练习册。其次是合规问题,AI诊断稍微出点错就是人命关天,药监局的审批流程能把人活活耗死。最后是竞争对手,阿里健康、腾讯医疗早就布局多年,百川一个后来者,拿什么跟人家拼?

四、王小川的"搜狗后遗症":老互联网思维害了他

说到底,百川智能的崩塌,暴露了王小川最大的短板——他还是个"搜索时代"的CEO,根本玩不转AI创业。搜狗时代的成功经验,在大模型赛道完全水土不服。

搜狗做搜索和输入法,本质是"流量生意":靠免费产品圈用户,再用广告变现。但AI大模型是"技术生意",需要长期巨额投入,还不一定能看到回报。王小川却总想走捷径,去年居然想把医疗大模型包装成"智能搜索工具"卖给医院,结果被院长当场怼回来:"我们要的是能看病的AI,不是会搜百度的机器人!"

更致命的是他的管理风格。搜狗时期他说一不二,员工敢怒不敢言,但AI圈的大牛不吃这一套。模型负责人陈炜鹏离职前就吐槽:"王总每天早上看新闻,下午就改战略,今天让我们学GPT,明天让我们抄Claude,团队跟傻子似的被来回折腾。"这种"拍脑袋决策",放在需要长期积累的AI行业,简直是自杀。

五、AI创业不是"过家家":这三个坑90%的人都在踩

百川智能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整个AI创业圈的缩影。这两年我见了不下20个AI创业者,个个都喊着要"颠覆行业",结果大多死得悄无声息。总结下来,他们都踩了这三个坑:

第一个坑:迷信"技术万能" 总觉得只要模型参数够大、算法够牛,就能自动赚钱。但实际上,AI只是个工具,得跟具体行业结合。就像百川做医疗,光有模型没用,你得懂医院的流程、医生的需求、患者的痛点,这些都不是坐在办公室敲代码能搞定的。

第二个坑:融资当收入花 拿到融资就开始瞎烧钱,办公室要最高档的,团队要最多人的,结果产品还没影子,钱就没了。去年有家AI公司更离谱,融了2亿,先花5000万买了辆劳斯莱斯当"公司门面",今年直接倒闭。

第三个坑:跟风追热点 ChatGPT火了就做通用大模型,AIGC火了就做生成式AI,多模态火了又转头做多模态。结果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精。就像王小川,从通用模型到医疗赛道,折腾了两年,连个能用的产品都没搞出来。

六、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给AI创业者的三个忠告

王小川和百川智能的结局还没定,但他的教训足够让所有AI创业者警醒。如果你也想跳进这个赛道,先记住这三句话:

第一,别碰通用大模型,除非你家有矿 通用模型是巨头的游戏,小公司想都别想。不如聚焦某个垂直领域,比如做AI质检、AI客服、AI法律助手,把一个小场景做透,比啥都强。

第二,先找商业模式,再谈技术突破 别上来就喊"改变世界",先想清楚怎么赚钱。哪怕一个月只赚10万块,也比融1个亿烧光强。去年有家做AI教育的公司,就靠给培训机构做题库生成工具,一年赚了5000万,活得比谁都滋润。

第三,团队比技术重要,现金流比融资重要 技术大牛固然重要,但能跟你一起扛过寒冬的团队更重要。融资只是锦上添花,现金流才是生命线。否则一旦融不到钱,团队立马散伙,就像百川智能一样。

结语:AI泡沫退潮,谁在裸泳?

2023年AI大模型的风口有多疯狂,2025年的今天就有多冷清。曾经估值百亿的明星公司,现在裁员的裁员,倒闭的倒闭;曾经挤破头想进AI圈的年轻人,现在纷纷转行去送外卖、开网约车。

王小川和百川智能的故事,不过是这场泡沫中的一个缩影。他或许不是最惨的,毕竟后面还有更多创业者排着队跳坑。但他的教训足够深刻:在AI这个赛道,光有情怀和口号没用,得有真本事、硬骨头,还得学会低头赚钱。

最后说句实在话:川哥,要是实在撑不下去,回搜狗卖输入法皮肤也行啊,至少不会亏得底裤都不剩。毕竟对创业者来说,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