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网贷“权益商城”陷阱揭秘

健康生活 2025年07月06日 00:16 2 admin
网贷“权益商城”陷阱揭秘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网贷从来不缺少针对监管合规的后门创新。

权益商城无疑是最近最火的创新,甚至都挤到一起创新了,上周和一个头部权益商城老板唠嗑,他说全进来了,卷价格卷的都干不下去了,可以说内卷的风都已经吹到权益商城了,各种新平台杀进这个“窄道”,而且一个比一个利润压得低,不要说合规限制了,可能卷都能卷死这个创新业务了。

但这生意也不是稳定的生意,想把年化利率压到24%以下,助贷平台偷偷在借款中捆绑数百甚至上千元的“会员费”,超过5000条投诉直指变相加息,这场利率游戏还能玩多久?

“借1万扣1299元会员费!”客户在网贷XX融平台借款成功后,第二天就被莫名扣款。客服告诉他:“这是借款的附带条件。”平台借款5700元,每月被多扣213元权益费,合同条款他根本没细看。“默认勾选”、“退费无门”、“变相砍头息”

当国家强令助贷利率压降,权益商城却成了平台突破监管的新工具。2025年10月,互联网贷款新规将正式落地,年化利率24%成硬性红线。意外爆火的权益商城是不是还能继续火下去,不得而知。

网贷“权益商城”陷阱揭秘

网贷“权益商城”陷阱揭秘

监管压降利率,权益商城成了“救命稻草”

4月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一纸通知震动行业。《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明确规定,助贷年化利率必须压降到24%以下,新规将于10月1日实施。据业内人士透露,自5月起,多家机构已紧急启动利率调降工作。然而压降容易盈利难,以前36%的利率空间被砍去三分之一,平台急需找到新财源。

“24%+权益”模式应运而生。发现这些平台不约而同推出两类产品,一类是小权益会员,月费30-50元或季卡149元,承诺“提额通道”、“优先审批”等金融特权,搭配话费券、视频会员等生活福利。一类是大权益增值包,一次性扣费199-1999元,收费额度直接挂钩借款金额。有用户借款5700元,每月被扣213元。

表面看是用户自愿购买服务,实则暗藏玄机。采购成本10元的权益包,平台敢卖100元甚至更多,超过90%的差价轻松落入腰包。“

这本质是把‘双融担’做成‘24%+权益’”,一位助贷机构人士点破天机,“是种合规化升级的手段。”

网贷“权益商城”陷阱揭秘

网贷“权益商城”陷阱揭秘

灰色产业链,第三方供应商成“防火墙”

令人惊讶的是,权益商城背后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小X卡贷的VIP会员合同上发现服务提供方竟是第三方机构橡X黑卡。像橡X黑卡、荔X云服这样的供应商,正在助贷平台和生活服务商之间架设桥梁。它们承担着双重角色。一个角色是批发赚差价,批量采购低价权益,转手高价卖给助贷平台。另一个角色是合规挡箭牌,直接与借款人签约收费,助贷平台可推卸责任

“我们赚的就是掉脑袋的钱,确保风险不蔓延至甲方”,某供应商直言不讳。当用户投诉会员费问题时,平台可辩称,“这是第三方服务,与我们无关。”

会玩的玩法更隐蔽。用户借款后,会员费由“深圳荔X云服”扣取,发生在借款次日。但客服私下承认,“不开通会影响放款。”但有用户手动取消勾选会员,次日仍被扣款1499元!

这种“防火墙”设计难掩本质。当借款4000元被扣599元会员费,综合成本轻松突破36%司法红线。

网贷“权益商城”陷阱揭秘

网贷“权益商城”陷阱揭秘

爆雷前夜,5000条投诉下的模式困局

在黑猫投诉平台,“贷款+权益”相关投诉已超5000条。消费者愤怒集中在两点,默认勾选、退费无门。“低价格、低行权率、低客诉率是 ‘不可能三角’”,某供应商负责人坦言。为降低风险,平台用尽手段。权益数据识别“投诉敏感型客户”,定制专属权益包,设置行权时间门槛,降低实际使用率,光明正大标注“7天无理由退费” 应付监管。

这些花招难解根本矛盾。原银保监会早明文禁止“以提供服务为名变相收取高额利息”。而权益商城恰恰游走在灰色地带,那些“优先放款”的金融特权,是否属于贷款服务本身?会员费是否该计入综合融资成本?

监管利剑已然挥下。中国互金协会明令禁止“强行搭售会员服务”,10月新规生效后,*商业银行将对合作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无资质、玩套路的平台将被踢出合作名单。但有资质的玩套路的平台,怎么监管也是一个难题。

“仅靠技术规避监管难以持久”,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唯有真正落实“客户自愿”、构建透明服务模式,才能生存。但问题是,本来就是盯着赚钱去的,怎么也生存不了啊。

网贷“权益商城”陷阱揭秘

生死倒计时,这是合规转型的最后窗口。

距离10月新规落地不足三月,权益商城的命运迎来分水岭。一窝蜂冲进来的新商城和各种商城疯狂扣费,显露出“最后的狂欢”迹象。对借款人而言,需警惕“会员费”的文字游戏。当看到“提额特权”、“优先放款”等诱惑时,务必核算综合成本。若遭遇强制捆绑,立即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对平台而言,转型窗口正在关闭。头部机构已探索风控输出等真实服务,而非利率套利。那些依赖 “高客诉、低行权”灰色盈利的平台,注定在新规落地后被淘汰。

权益商城的兴衰揭示行业真相,任何规避监管的“创新”,终将付出代价。当24%的利率红线真正落地,唯有回归金融服务本源,才能赢得生存权。

10月将至,监管重锤即将落下。商业银行将对助贷平台实行名单制管理,违规收取权益费的平台将被踢出合作名单。届时,这些花式收割的“创新”终将落幕。(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