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感谢雷军,AI眼镜的时代要到了|独家对话李未可创始人茹忆

热门资讯 2025年07月02日 00:00 1 admin

昨晚,雷军微博上预热了许久的AI眼镜终于亮相了。

拍照、录像、直播甚至支付都可以用一副眼镜来完成,雷军形容它是“随身携带的AI入口”,AI眼镜瞬间冲上了热搜。从PC端到智能手机到智能音箱,每一次划时代技术革新都会带来承载新技术的全新硬件,那么眼镜会是AI时代的载体么?

感谢雷军,AI眼镜的时代要到了|独家对话李未可创始人茹忆

李未可眼镜创始人 茹忆

“AI时代的入口,一定是眼镜。”不仅是雷军,同样刚发布了三款AI智能眼镜的李未可科技创始人茹忆也是AI眼镜的笃信者。

做AI眼镜这件事,茹忆2021年就决定了。作为每一波科技浪潮的参与者,茹忆曾参与研发中国大陆首款百万销量智能手机“明Ming”,主导开发了中国首个安卓定制系统OPhone,加入小米从0到1打造三代小米电视盒子,也曾任职过阿里AI实验室终端负责人,带队研发天猫精灵X1,被称为“天猫精灵之父”。

自从2016年,阿尔法狗打败李在石之后,茹忆就预感到AI一定是下一波浪潮。于是2021年,茹忆成立了李未可科技,音译于“let AI awaken”,开启了他的AI之旅,成立三个月便拿到了字节跳动的独家融资。2022年李未可发布了国内首款一体式AR眼镜,专攻户外领域。

但就在李未可首款眼镜发布几个月后,ChatGPT来了,突然加速的AI革命打破了茹忆原本的计划,仅仅停留在语音控制功能的智能眼镜突然变成了“时代的眼泪”。“必须要做真正的AI眼镜”李未可高层在杭州一个小山村上达成共识。

感谢雷军,AI眼镜的时代要到了|独家对话李未可创始人茹忆

李未可 2025年新品 City air AI眼镜 (受访者提供)

经过一年多痛苦的调整期之后,2024年,李未可带着首款搭载自研WAKE-AI大模型的AI眼镜“Chat”重新亮相。这一次,李未可瞄准的是出海+商旅。

AI时代的特点,就是深耕一个细分领域,然后做到第一。”茹忆说。今年,李未可拿到了合肥包河创投及上市公司米奥兰特数千万元战略融资。值得一提的是,投资方米奥兰特在海外会展领域特别是“一带一路”市场自带丰富的出海资源,李未可AI智能眼镜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实时语言翻译、跨文化商务谈判辅助等等。

先谈落地场景,再谈技术梦想。回顾这四年多的创业之路,茹忆说这是这个时代总结出来的经验。

一路走来,李未可经历了哪些变化?作为一个刚刚在AI眼镜中展露头角的企业,李未可怎么理解出海?为什么坚定地要做出海?胖鲸带着一系列问题,邀约李未可创始人茹忆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这是一位经历多次技术变革,努力把握方向盘的创业家的故事。

为什么要做AI眼镜?

胖鲸:从摩托罗拉到小米再到阿里,您从造手机到电视到音箱,然后现在做AI眼镜,都是在智能硬件领域打拼,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硬件产品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改变?您在追求什么样的产品?

茹忆:我的认知是在不断迭代的。作为一个创始人,最关键的能力是,要定战略,要给公司找到整体的方向,一定要看得远,找到技术路径、产品路径,以及看到市场的终局。

每一个新技术出现,我们也在不断的反思它是不是和原来一样,它的差别是什么。我们会经历一个痛苦的探索期。比如说,我毕业之后在摩托做智能手机,那个时候我们当时做了中国最牛的一款智能手机,第一年就卖了100万台。

但在2007年乔布斯发了 iphone ,用户体验太棒了。我们突然发现他做的已经不是一个手机了,从硬件上来说并不难,中国完全能够做到,但是苹果最厉害的是当时做了操作系统 IOS。

刚好中国移动想做操作系统,我们找了一圈,发现相对手机最完善就是安卓,那时候安卓团队刚被谷歌收购,后来我们以中国移动的名义和谷歌签了协议,把操作系统拿进来做了第一次开发,然后就就推出了安卓系统的中国手机。回过头来说,没有安卓系统,中国很多手机厂商要抓瞎的。


胖鲸:不知道该如何与iPhone竞争。

茹忆:你不知道怎么竞争,使用HTC的系统肯定不行。当然,这并不是说做不到,大家肯定会被iPhone压制好几年。不过,后来小米等手机厂商迎来了转机。

2010年前后,手机行业的基因已经不再专注于硬件,那就是谁能从纯硬件公司升级为硬件加软件的公司,这非常重要。这也是小米当时成功的原因之一。用真正的互联网迭代逻辑去打造产品,这就是当时的技术要点。

后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小米电视。小米电视解决的问题是观影。我们将互联网的内容搬到电视上,但更重要的是把电视升级为安卓系统,这是硬件加软件、硬件加互联网软件的成功案例。

但到了天猫精灵就不一样了。2016年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之后,我加入阿里筹建AI Labs。2016年底我们开始做天猫精灵。天猫精灵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软件、硬件和算法都在一起。这款AI音箱最大的升级是硬件、软件和算法三者同等重要。到了这个阶段,我们真正意识到算法越来越重要。

今天的AI公司每半年甚至每三个月都在持续迭代,我们的算法还远未成熟稳定,我们还有许多巨大的场景需要探索。作为一个真正的AI公司,我们的核心优势是快速迭代和场景、数据优势。


胖鲸:迭代速度和先机很重要,那您对AI时代有哪些颠覆认知的事件吗?

感谢雷军,AI眼镜的时代要到了|独家对话李未可创始人茹忆

李未可眼镜(受访者提供)

茹忆:我们一直在研究AI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这两年AI很火?本质问题是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入口是PC,因为PC是最早让人们连接上网的设备。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手机,现在全世界的人都通过手机上网。

AI时代,入口是什么呢?我认为一定是眼镜。四年前我就觉得是眼镜,因为眼镜是最接近人体器官的设备。我一直寻找AI时代的交互入口,它应该是一个AI原生设备,为AI而生的硬件设备,必须具备长时在线的特征。眼镜是做一个随时随地随身的设备,为什么不是耳机?道理很简单,你早上起来会戴上耳机出门,然后回家再摘掉吗?人们没有这个习惯。

只要我们把眼镜做得足够轻薄,让人们可以舒适地佩戴一整天,他们就会接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选择做常识在线设备,选择这条技术路线,而不是一开始就去做那些特别花里胡哨的技术。我们公司经历了许多探索,第一步就是先把观影功能去掉,不做AR、不做VR,因为根本不足以支持佩戴一整天。于是我们先做语音功能,下一步是语音加摄像头,最后我们再考虑摄像头下的显示功能是否能让用户佩戴一整天,结果发现和我们想象的未来差距很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是国内最早做一体式AR眼镜的企业,却在现在选择专注更轻便的AI语音交互和AI拍摄眼镜的原因。

并不算一帆风顺

胖鲸:GPT出来的时候,会不会对你们的冲击挺大,或者对你的认知也冲击挺大的,发生了哪些改变?

茹忆: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冲击非常大的事情。我们不是做大模型的公司,本质上是一家AI应用公司,从一开始就定位为把AI技术应用在硬件上。所以GPT的出现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利好红利。我们本来预计类似的技术可能还要三到五年,结果一年就出来了。我们马上做了一个选择,赶快转型,2023年花了一年时间,把Bert模型技术架构升级到了LLM的技术架构之上。


胖鲸:也就是AI应用的时代终于来了,因为有大模型的加持。

茹忆:有这个操作系统,你可以类比为iPhone时刻,或者说iOS时刻已经到来了,操作系统已经有了,现在开始进入到了一个AI agent的时代。


胖鲸:DeepSeek出来之后,对你们又一次升级吗?

茹忆:确实,在闭源模型上很难开发出来很好的AI硬件,后来我们就选择了在开源大模型比如通义千问上优化微调。DeepSeek让大模型的开源大模型又上了一个台阶,对我们来说,或者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DeepSeek对AI行业的贡献,相当于当年安卓对手机行业的贡献。它基本上把底层逻辑都打好了,接下来就是看你们应用发挥才能的时候了。


胖鲸:我还看李未可在2023年到2024年也经过了一些调整,不管你们面向的领域还是融资方面都有一些受阻的地方。您可以跟我们讲讲当时的状况,以及您的思考吗?

茹忆:必须从GPT说起,2021年李未可眼镜成立的时候还没有GPT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技术的边界就是Bert模型,它只能实现指令式的交互。我们就找到一个非常细分垂直的场景做语音控制,我们把眼镜作为一个语音控制器来做,我们选择了户外的场景,做了第一款产品。它的语音控制命令极其简单,拍照导航听音乐就可以了。结果我们产品刚发一个月GPT就出了,2023年我们就面临一个巨大的选择,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2023年初,我记得李未可所有的高管在2023年初杭州旁边有个小山村叫指南村开会。最后定下来,我们一定要做AI,一定要深度做AI,做的还是AI眼镜。但户外这个方向要变,要做真正的AI眼镜。做产品最难的不是硬件,是软件的系统架构。

我们软件系统架构在 23 年做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这个转变是有点痛苦的。从外界来看,李未可开始是数字人公司,后来是户外运动眼镜,现在又是AI翻译眼镜。但其中逻辑没有变,李维特一直就是一家 AI 眼镜公司,因为技术在不断的迭代发展,合适的硬件产品也在变。

感谢雷军,AI眼镜的时代要到了|独家对话李未可创始人茹忆

李未可眼镜在海外会展(受访者提供)


胖鲸:AI硬件载体就是眼镜,领域你们也在寻找最合适的领域,目前就是商旅?

茹忆:对,找到了最合适的场景就是商旅。我们一直在探索 AI 眼镜解决用户什么问题,后来我们发现翻译导览包括记录,这个需求其实是一个非常刚需的,他能够把大模型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米奥兰特这个合作伙伴出现,也让我们发现商旅场景中有很大的刚需。


胖鲸:首先找到它能落地的解决一部分人的痛点,最好还能实现一些商业化。

茹忆:对,我完全同意。这个时代的创业和上个互联网时代创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个时代的创业是需要更快的去把 AI 去变现,找到商业化场景的。互联网时代,我们通过烧钱去拿到用户时代一去不复返。


胖鲸:这是不是当时融资受阻给你的感受?可能投资人越来越想要你的现金流表现了。

茹忆:这是一方面,你会看到整个市场的反馈,从另方面来讲,我们在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融资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在 2021 年我们融资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产品。 IDG 的高级副总裁,希望是能够投进来,当时还有很多人要抢这个份额,但到了 22 年就完全就不一样了,当时源码投资经理跟我说,你这个项目要搁到三年之前我都 close 8 轮了。你团队都没问题都很好,唯一不同的是你出来创业的时候,整个环境发生了变化,天下雨了


胖鲸:对,就更考验你能不能有自己现金流或者是造血的能力了。

茹忆:你不能抱着固有的想法,就是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化。作为一个创业者最大的能力就是得去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然后提升认知,努力活下去。


胖鲸:需要不断的升级迭代对升级打怪兽,那您觉得现在李未可的 AI 智能眼镜在商旅方面有没有做到,就是您定义上的成功?

茹忆:我觉得远远没有。现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完成了第一步,就是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应该在哪里。坚定了一个细分的赛道,去持续领先,这个道路还是非常漫长的。


商旅+出海,李未可开启新征程

胖鲸:AI时代的创业,有什么不同?

茹忆:这一轮 AI 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市场。你看现在所有的 AI 创业公司,第一人不多,第二大家会先选择一个相对垂直的领域把它打通。当然说的不是大模型公司,大模型的打法就像之前互联网烧钱的模式。

我们十年前在手机公司创业比什么?比配置比性能比芯片比谁的参数更牛,今天 AI 眼镜公司没有人去比参数,都在比应用比场景,比技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这个行业里面,要么就做整个市场的第一,那打法就是总成本领先。要么自己去定义一个第一,在自己定义赛道成为第一。因为只有在这个赛道或者在一个细分赛道领先,才能够有足够的毛利和发展空间。所以我们选择一带一路的市场,包括我们选择出海翻译商旅这个人群,其本质上是在一个擅长的领域,或者说和我们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有优势的赛道上去成为第一,这是我们在做的一件事。


胖鲸:对于出海这个事情,因为你们在做的翻译和商旅,其实出海是几乎是一个必选的选择。因为在国内的话,它的应用场景可能这种比较局限。你是这样想的吗?

茹忆:我不是这么想的。我们创业初心对我来说要让 AI 去落地,要让 AI 真正的能帮到每个人。要 AI 真正有用,我们是一家 AI 硬件的应用公司,我们做的产品要真正的帮到用户,哪怕一个很小的人群。

其实每年中国至少 1000 万出海的商家,他们要去出海去做生意,我们给他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能够满足他在出海中解决商务交谈的问题。我觉得对整个出海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对李未可来说也有一个巨大的价值有意义的事,我们就值得去做。


胖鲸:感觉您创业的初心还是非常的纯粹且美好的,就要帮助一部分人解决事情。目前是主要是 TOC 端的用户吗?你们的核心的画像是哪些?

感谢雷军,AI眼镜的时代要到了|独家对话李未可创始人茹忆

李未可海外展台(受访者提供)


茹忆:我们瞄准的人群是出海的商务人群。虽然我们做的是出海商务人群,但用 TOC 的方法去做这个用户人群。让他真正认可,然后心甘情愿地买单。


胖鲸:李未可出海策略上有什么打法或者是布局?

茹忆:从出海商旅的人群,再去覆盖一些白领、留学生。我们本质上是个服务,相当于给所有的出海企业卖了一把铲子,卖了一条牛仔裤,能够帮助你更好的进行商业活动,所以说理论上说,我们服务的是所有的出海企业。

从产品上看,目前我们小语种做的好,在和米奥兰特合作商在出海场景中不断优化数据,不断积累优势,从渠道建立认知。商业本质的逻辑就是你有一个好的产品,通过一个最高效的方式触达到精准用户。


胖鲸:那李未可有米奥会展的合作方,那你们的路径也比较清晰,一带一路包括北美这些国家去同时布局。这样是一个出海比较安全的方式,比较全面的一个方式。

茹忆:对,比较安全的容错率比较高的方式。


胖鲸:你们之前也有尝试过出海,那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什么困境,或者产生什么新的思考?

茹忆:创业过程中肯定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们对市场的认知有偏差,冲进去后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当时户外眼镜在海外的众筹,我们预期较高,但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这让我们意识到,一方面是我们技术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出海的用户,我们的产品是否真的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包括业务层面如何下一步做得更好,以及对用户群体的重新认知。现在我明白,要做细分行业的第一,关键是要打动这个领域的头部KOL,或者说这个领域最资深、有话语权的那群人,如果打不通这个人群,想从下往上打是很难的。比如在眼镜领域,以户外运动为例,你要先让专业骑行者认可你的眼镜,然后再从上往下打就容易多了,这是一种势能。如果先打底层人群,就很难了。


胖鲸:那对于现在的李未可来说,商旅AI眼镜的KOL是哪些呢?

茹忆:商旅人就是我们的KOL,因为他们对这类产品的需求最刚需,而且条件最苛刻、最复杂。比如你出去旅游,去饭店点餐或者问路,用手机也可以,需求相对简单。但如果进行商务会谈,要求就高多了,在复杂环境下还能进行商务会谈,这就需要我们降维打击。所以,我们认为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影响到出海企业,同时满足了专业及苛刻的产品功能需求才能更好的服务c端个体。


胖鲸:现在中国的一些技术出海、硬件出海,在海外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判断呢?

茹忆: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工业品类最全的国家,是世界工厂,也是工业制造的中心。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尤其是3C电子消费品,中国有很大的优势。过去十年是中国制造出海,未来十年到二十年是中国企业真正进行品牌出海的最佳时机。过去中国主要是代工,但从2020年之后,中国出海变成了中国品牌出海,中国真正拥有自己的品牌,用创新的产品、技术迭代的产品走向全世界。现在,各国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度会越来越高,不管是欧美、中东还是东南亚。虽然品牌认知有延后,但中国产品已经无处不在了。经过十年中国产品对全球市场的教育,中国会诞生非常多优秀的品牌。


胖鲸:需要时间去积累,去教育海外消费者吗?

茹忆:是的,需要通过产品去教育。其实我们出国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内卷太厉害了,中国的软件体验远超海外很多软件。我们去国外下载很多软件,会觉得很难用。随着中国产品的出海,我觉得中国的品牌一定会越做越好,因为我们本来就很卷。


胖鲸:那您觉得未来全球性的品牌,或者能够打出去的品牌,还是会出现在3C电子行业吗?

茹忆:对,3C电子行业还是很容易出现中国的全球性品牌,因为国外对中国的认知可能也觉得3C电子是在头阵的。


胖鲸:李未可眼镜想要做一个全球化的品牌,未来的目标是向大疆之类的靠近吗?

茹忆:我们一定是一个全球化的品牌,我们选择这条道路,目标就是真正让AI服务到每个人。我们选择了一个商业场景,就要把这个场景做透。由于场景决定了李未可眼镜必须是一个全球化品牌,也决定了我们的打法,可能必须是和这些企业一起去成长。所以,中国的全球化做得越好,我们的品牌全球化可能就会做得越好。


胖鲸:还是要跟着势能或者趋势去做,比如去做“一带一路”这种国家扶持的方向。

茹忆:对,顺势而为,当你在这个趋势上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如果逆着趋势来做的,就会事倍功半。创业有时候为什么说选择大于努力,就是要做一个顺势而为的选择。


胖鲸:如果说未来谷歌和微软也在做商旅性的演进,对你们来说,会不会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因为海外的用户可能对微软和谷歌的品牌认可度会更高?

茹忆:我觉得翻译和商旅是两回事,逻辑不一样。翻译是满足大众化需求,而商旅是一个服务,差别非常大。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商旅的出海agent,真正做到3.0版本AI眼镜,我们做了翻译、记录和导览等功能,就能在这个场景中打通、做透,让它变成一个agent。现在大家可能觉得我们做的就是翻译功能,但可能半年之后你会发现,我们做的不仅仅是翻译。

采访后记

当得知小米要发布AI 眼镜的时候,胖鲸第一时间联系了茹总,想问他,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茹总的回答云淡风轻,甚至还有些期待:早先我们就认为小米AI眼镜会在人、车、家生态上发力,而我们选择了在出海领域和米奥兰特打透商旅人群。眼镜是13.7亿的大市场,堪比手机。本质上还是个配饰品类,需要深耕人群,把AI体验和硬件佩戴体验,把外观做好。小米会推动这个行业的热度,对我们来说,做好自己更加重要。

是的,也许对于AI眼镜来说,相比于有竞争威胁,更担心的是没有热度。记得一位投资人曾说,如果你总担心巨头来降维打击,那你干不成任何一件事。在任何领域任何行业,总有细微的机会是值得深耕和死磕的

最后,借用茹总朋友圈的一句话结尾:“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但抵得上很多人做了千万件事。”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